那天,去图书馆查资料,偶然发现,又有本杂志封刊了!
吊诡的是,两年前封的刊,两年后,杂志的最后一期,还放在书架上。
在图书馆,发现一件悲壮的事喏,就这本《爱人》杂志,2016年12月最后一期,立在《三联生活周刊》和《时尚》中间。
最后一期卷首语,是这么写的:
在图书馆,发现一件悲壮的事一本走过23年的杂志,与读者告别。字里行间,尽是无奈与不甘。
大致意思:谢谢你们的爱!因为移动互联网,我们走了,但书籍的品质与情怀,不可替代!没准哪一天,我们还会回来!
我想,右上角,那个端着杂志摆拍的社长,应该有种不服输的性格,60多岁,还经营着杂志,梦想有一天,杂志还能卷土重来。
也许,真有卷土重来的杂志,但这种鸡汤情感类的杂志,难!
新媒体里,这种情感鸡汤类账号太多。目前,除去一些做的早的、肯投入资源的大号,其余基本生存艰难。
毕竟,对读者来说,看账号里的文章,只需关注,零成本。而杂志,还要花钱买,一点也不方便快捷。
账号,靠的是粉丝经济赚钱;杂志,主要靠单一的广告。
说道停刊又复刊的杂志,还真有,比如美国的老牌杂志《Interview》。
在图书馆,发现一件悲壮的事1969年创办,今年5月宣告破产,9月出人意料地复活。这本杂志,曾是过去近半个世纪流行文化最重要的记录者。
既然能复活,说明杂志还是有能力开拓并占据市场。回归后的新版杂志,更贴近受众,人们期待它有个漂亮的翻身。
经常有人问:“某某杂志还在吗?”很多人回答,不确定,不知道。
因为,已经好久不去书报亭了,即使想去,几公里范围内,也找不到几个报刊亭了。
那么,在国内,能活下来的杂志,都是什么样的呢?
毕竟,光靠情怀是活不下去的。
1、版式简化
如今,多图、轻阅读、趣味化、舒朗的版式,最受欢迎。
手机屏幕阅读时代,大段大段的文字,已经被读者排斥了。
打开一本杂志,如果一眼看去,全是字,没有呼吸感,果断丢掉。
现在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一样,那会儿认字的人少,都抱着钻研、啃砖头的精神,吃透一页文字一本书,曲高和寡;现在,时间有限,看书主要为了获取信息,最好一目了然。
比如电影杂志《环球银幕》,介绍电影,经常是图表化。至于图表好不好看,那就拼审美了。
在图书馆,发现一件悲壮的事《环球银幕》杂志切图,图片源自网络
2、选题吸引
一本杂志的封面选题,很重要。
虽然杂志的时效性可能差点,但也要看社会热点,看目标受众的需求。
还有就是,即使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挖掘、趋势引导,自始至终都应该是杂志的优势。
比如,《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选题,热点、生活、深度。
在图书馆,发现一件悲壮的事总之,纸媒跟移动互联网竞争,难度显而易见,能活下来的,总得有两把刷子。
网上有个“十大品牌网”总结的2017年度十大名牌杂志,依次是《读者》《时尚》《瑞丽》《时尚芭莎》《知音》《青年文摘》《中国国家地理》《VOGUE》《ELLE》《意林》。
你看,情感类占40%,图片类占60%。
未来,会不会成为读图时代?
妖妖的微笑(微信ID:chongyaoyao110),前报社记者。一只修仙的妖,希望不负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