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听蒋勋说王羲之(一)
1 旷世名作《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微醺时写的,据说,等他酒醒了以后,他自己看了也吓一跳,怎么我写了这么美的文字?他想再写一次,结果却怎么都没有那个草稿更好。所以,现在保留下来的兰亭序,它是一个草稿,因为是草稿,所以下笔的时候非常的随意自然,里面有涂改,有错字,有漏掉的字再补上去的。
为什么兰亭这么有名?初学书法的人,有时候甚至觉得这篇文字并没有那么工整,可是行书,它就像兴之所至,像行走一样,散步一样的笔法,非常追求自由。
今天在全世界,特别是台北故宫收藏的各个不同版本的王羲之的兰亭,没有一件是王羲之的真迹,都是临摹的。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因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他让当时的大书法家都来临摹兰亭,在他去世时将兰亭也带到了自己的昭陵陪葬。传说唐太宗为了寻找《兰亭序》,还有一段流传很广的故事叫萧翼赚兰亭,颇具传奇色彩,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百度。
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版本的兰亭比较起来,大同小异,因为错字、涂改的部分都一样,可是没有一个是王羲之的真本。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有点失望,因为看不到王羲之的真本的兰亭。可是蒋勋觉得:真正的兰亭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如果对那个春天有过向往,对那样的茂林修竹崇山峻岭有过向往,我们对和朋友在大自然里面的一觞一咏有过向往,我们对这些文人对大自然的情怀有过向往,我相信你的心中就有兰亭。
很多朋友临摹兰亭时,其实不必在意自己的笔法是不是要跟他一模一样,我相信王羲之如果地下有知,并不希望别人模仿他喝醉了酒以后兴之所至写出来的东西,他一定希望我们活出我们自己,美是回来做我们自己。王羲之之所以美,是因为他做了他自己,那我们今天如果真的懂王羲之的境界,我们也就回来做自己。我们甚至不一定要到浙江的绍兴去寻找古代的1700年前的兰亭,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走到山野里面去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我想兰亭就在你的心中。
2 书法介绍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三帖同书於一纸之上,前四行是为平安帖,次三行为何如帖,最末二行为奉橘帖。
原文: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令无赖。寻复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平安帖》是一件行书兼草书的作品。主要内容就是简单的报下平安。
《何如帖》和《奉橘帖》都是用行书所写。
《何如帖》主要目的是问问收件人的身体是否安康。
《奉橘帖》表达的意思是:送您300颗橘子,因为没有到霜降,所以没能多采摘一些。。
虽然这三个帖都是唐朝书法家的双钩填墨的摹本,可是今天看起来还是让我们想到当年王羲之拿起毛笔问候朋友好不好,或者送橘子给朋友的时候那种深情。也许在一个荒谬的战争当中,人到最后能坚持的,能够把握的只是这一点点深情而已。
所以我觉得在很多爱书法的朋友临摹王羲之的字的同时,我想对他的字,书法内容的部分,是可以再深刻的思维一下,因为那些内容其实非常的动人,也因为这些内容建立了中国整个文化史里面人与人之间一种敬重,人与人之间最厚的一种依恋的东西,好像在整个天下大乱的时刻,你最后唯一能够相信的是人对人还有牵挂,人对人还有感谢,人对人还有敬重。如果只是从书法的美或不美去看待王羲之的字,有时候无法完全的理解。
三帖中,《平安帖》的提按顿挫变化多端,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十分灵巧。《何如帖》较为端正,《奉橘帖》则是字形大小偃仰,且很富变化。
3 书法介绍之《远宦帖》和《寒切帖》
《远宦帖》亦称《省别帖》 草书这是王羲之写给他的好朋友周抚,他当时要从武昌到四川去做官,所以他们要分开了。王羲之在信中对周抚对家人的问候表示感谢,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况时,对其病重非常担忧。信中还问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况。
原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译文:看到你另外来的信,问候起我家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诸子亦多远在各地作官。你同时亦多关怀,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为了病危抢救常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原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吞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羲之报。
译文:十一月二十七日王羲之答:得到十四、十八日两封来信,为你的问候感到欣慰。天气寒冷日深,近来各位都可好?心内忧伤辛劳,长久挂念悬心。我服食很少,不是很好。费力回应谢司马书,不再多叙。羲之答。(这是他给谢安回的信,短短的一封信,传达出王羲之晚年时,很特殊的一个心境。)
4 王羲之对后代的影响
在王羲之的儿子中,就出了两位大书法家,一个是王徽之,一个是王献之(王献之是他最得意的第七个儿子)。如: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献之的《地黄汤帖》、《中秋帖》。王羲之的子侄辈都不止是以书法成名,比如王徽之,在《世说新语》里面常常讲到他的故事,还有他的侄子王洵也是书法家。这在其他名人、艺术家中,较为少见。
不管是王羲之的《十七帖》,还是《澄清堂帖》,都成了中国所有书法入门的一个教科书,大概没有人影响力比他更大。一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在临他的字帖,包括现在电脑里也有王羲之的字体,可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以上内容整理自《蒋勋聊艺术大师——蒋勋看王羲之》音频
蒋勋聊艺术大师中共讲述了世界各地8位艺术大师,其中王羲之是唯一一位中国的艺术大师
上一篇:听蒋勋说王羲之(一)
延伸阅读: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及翻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