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蒋勋聊艺术大师就像在听大学艺术课一样,他不仅细致的讲解了每位大师的作品,还对大师们的出生背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都做了细致的讲解。
最近,终于听完了《蒋勋聊艺术大师——毕加索》,共12集音频,我听了很长很长时间,边听还要边上网找他的画作对照着看,才能听明白他讲的内容,当听到精彩的内容时还要停下来做笔记。
以前我只是听说过毕加索这个名字而已,对他和他的画作一点也不了解,这次听完蒋勋老师的讲述之后,让我对他的画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对他这个人有了更多的认识,收获很大。
毕加索不同时期的自画像他从毕加索的少年时代一直讲到他老年,这期间他都经历了什么,他都画了哪些画,都做了一一的讲解。
毕加索相比其他画家很大的不同就是,他所画的画都是和他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从他每个阶段的画中就能看出他的生活中曾经发生过哪些重大的事件,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他把他生活中发生的与他自己相关的事情都真实的画了下来,他的画作就像是他自己的一部传记一样。
他一生中画的画,风格多种多样,例如少年时期的古典主义、写实主义风格,到中年时期的立体主义,再到老年时期的超现实主义等等。
他的画风一直在变,随着他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情上的变化,还有他在艺术领域中不断的探索、创新,这些统统都在他的画里反映了出来。
当你看到他年轻时期的画作和中年时期的作品,你会很惊讶,觉得这简直不像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再当你再看到他老年时期画的画,就会感到更加不可思议,因为这个时期他画的画,简直不像是一个画家画的画,反而更像是孩童的涂鸦,他好像“返老还童”了一样。
画中他画了一个小孩,手舞足蹈,他从画家的调色盘里抢过来一支画笔,然后非常快乐开心的样子,相对这个画家,有点老了,很茫然的样子,他的整个脸被一个很硬的框给框住了,然后眼睛非常的茫然,嘴巴有点目瞪口呆。毕加索可能他觉得画了一辈子的画,好像真正真正可以画画的其实是孩子,因为画笔拿在孩子手中是那么的开心,可是画家手上拿的调色盘,注意是三角形,他画三角形的时候都很冷,很不快乐。可能他在晚年的时候,他重新看他自己作为一个画家的角色的时候,他羡慕的是一个孩子,希望回到那个最童真的孩子的快乐,那种拿着画笔无所事事的去玩的那个快乐。
这不禁让我想到他曾经说过的这样几句话:
“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
“为了学会如何像孩子一样画画,我用了一辈子。”
“我画画很小就超过大师,但一辈子也画不过小孩。”
为什么他会这样说?这要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
1881年,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的家庭是天主教家庭,非常的保守、严格,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美术老师,从小给他的是那种严格的学校教育。
1889年 毕加索8岁时画的《小皮卡尔多》他8岁就开始画油画了,14岁时,他的父亲就觉得自己已经画不过他了。
毕加索14岁时画的《最初的圣餐》,画的是他平日里所见的场景 毕加索13岁时画的《老渔夫》但当他后来真的成为一个大画家之后,他却说: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我从来没有画过儿童画。
蒋勋说:这句话其实非常耐人寻味,什么叫儿童画?那种自在的快乐的,没有压力的,对自己表现很自由的,他一直没有机会,因为父亲给他非常严格的学院的教育,画东西要怎么画,里面是有规矩的,对于严格的解剖学,透过石膏像对光影体积的了解,这一套的技法全部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灌输在他的身上了。
所以14岁时,他就考上了巴塞罗那艺术学院,相当于14岁就考上了大学的美术系,大概15岁时,他又去马德里读马德里艺术学院,这个时候他开始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不满,或者换句话说,学校的教育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野心”,于是他开始逃课、逃学,他跑到博物馆去看古代名作,去跟古代的名作对话,后来又到巴塞罗那那种挤满水手、赌徒的小酒馆,去画那种真实的人生现象。
再后来他又经常在四猫咖啡馆里画咖啡馆里的人们,四猫咖啡馆变成毕加索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大学,这个地方没有石膏像,没有模特,可是有在那边泡了一整天,想一首诗,想不出来的作家,有坐在那边虎视眈眈,等着客人上门的妓女,他就开始画这些人。
对于画家来讲,他会常常观察这些人,这需要画家必须要有很大的敏感度,你才能够把这样的身份跟周边的环境,整个感觉画出来。他的笔触变得比较快速,然后颜色变得比较强烈,整个人物进入到内心世界的东西多了起来。而模特不会有内心世界,或者说你自动过滤了他的内心世界,可是在真正的人身上是有内心世界,并且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不同的。
他画所有来四猫咖啡馆的客人,他经常带着素描本,手几乎不停地在画。
我很喜欢蒋勋说的:优秀的美术系毕业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画家。因为绘画最后其实要回到人的原点,你关心什么,你想画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画出你心里面的感觉,那个东西其实是学院里没办法教的,学校里教的可能只是一个技巧。
如果他继续遵守学院里的东西,继续遵守他从他父亲给他的那一套画画的方法,我想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美术老师,可是不一定是画家,这两个角色也不同,创作跟美术教育不完全类似。美术教育里有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本身会让我们感觉到大家遵守这个规则。而创作本身是天马行空的,它本身是经常要打破常规的。
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盲人的早餐》 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 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他年轻时候的作品非常写实,特别是他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的画作在当时受到很多人喜爱,画也卖的很好。
粉红色时期的作品中不仅颜色慢慢变的偏暧了,人物的表情也变得不再那么忧伤和让人怜悯了。慢慢的,笔触也变的跳跃起来,很活泼,让人感到一种温暖,更明亮,有阳光的,比较现实的感觉,不再是一个总是沉浸在忧伤的情调里面无法自拔的状况。
但他名震画坛的并不是因为写实,而是在立体主义之后。毕加索立体派画作是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也是大家认为最看不懂的画作。比如他最著名的两幅立体派画作:《亚维农少女》和《格尔尼卡》,前一幅的主题是性,后一幅的主题是暴力/战争。
毕加索立体派作品《亚维农少女》(1907年)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毕加索为什么会进入到立体派时期?
1906年到1907年,大概是毕加索一生最关键的时刻。之前他的画卖得非常好,因而他在绘画上已经被定型了,他可能会一直重复他的蓝色跟粉红色,但作为一个创作者,他不满足于他只是听到别人的掌声,最终他选择了孤独地“出走”,这让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他明明是一个技巧很好,可以画出很美的画的人,为什么开始去处理这样的切割的画面?可是一个创作者必须知道,我要做什么事情,我将要做什么东西?所以这个现代主义的潮流的第一步,跨出去,我想对毕加索是重要的。(突破了他绘画的瓶颈)
就是这一步跨出去,刚好是从19世纪到了20世纪。1907年的立体派,很多人都认为是现代主义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大的视觉革命。立体派的空间出现和发现,其实是跟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创作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立体派并不见得一定是看不懂的,它是在挑战我们视觉上怎么样去慢慢辨认,我们平常会忽略的东西,而在这里慢慢找到一些比较严格的结构上的一种力量。
立体派《格尔尼卡》 现收藏于西班牙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蒋勋说:很多人觉得毕加索是抽象画家,其实绝对不是,他自己也一再地重复说,他从来没有画过抽象画,他只是把一个造型拿来做具象的研究,然后去切割它而已,所以说他的世界永远是具象的,它分解到可能我们不容易辨认,可不容易辨认并不等于它不是形象。这个形象的挑战,我们的视觉希望透过它的分割线慢慢去重组,重新组合这个视觉空间。所以说,毕加索的立体派不只是绘画革命,同时是视觉革命。
《坐在窗边的女人》2021年拍卖1亿多美元特别喜欢蒋勋说的:每个人都可能会画画,而每个人画画的方法都可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一个儿童的话,有可能比一个大画家的画还令人感动。
其实每一个人的艺术创作领域都可能是不可取代的。
在艺术里面,我们可以说,人永远比艺术重要。
关于他的爱情和婚姻
毕加索的一生有过好几个女性伴侣,但真正意义上的妻子只有两位:一个是奥尔迦,一个是杰奎琳。
杰奎琳是他80岁左右娶的妻子,他们之间更像是灵魂伴侣。
毕加索1963年为第二任妻子杰奎琳创作的肖像画 毕加索和杰奎琳,摄于法国他在和第一位妻子离婚后,中间有过好几个情人,有的也给他生儿育女了;还有一位是他的初恋女友,名叫费尔南德,这在他年轻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都能看到。
毕加索的初恋费尔南德画像和雕塑作品 德蕾莎——毕加索在奥迦之后曾经追求的女子 毕加索的情人《朵拉·玛尔像》毕加索的一生画了很多很多画作,他的作品总计超过30000多件,包括油画、素描、版画、雕塑等等,以上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代表作品。虽然他的立体派画作,是我们大多数人看不懂的,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人们对他的喜爱,他对艺术的执着、创新的精神一定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