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太极拳名家论著
一是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书中记载,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书中描述的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就是指出了身法正,腹式呼吸,阴阳虚实分明。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道出了"四两拨干斤"之句,显非力胜!
二是清代武禹襄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
三是杨式太极拳杨澄甫著太极拳十要
1、虚灵顶劲,2、含胸拨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以上太极拳古代名家留下的文字记载,也是现在我们学习太极拳的理论指导,只有遵守:如太极拳十要理论,并反反复复实践练习方能理解其含义。如有名师指导则可少走弯路,并能事半功倍,豁然开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