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机器视觉
我想,这是个随机的世界——谈《摔跤吧,爸爸》

我想,这是个随机的世界——谈《摔跤吧,爸爸》

作者: 行之与亦安 | 来源:发表于2017-06-02 10:20 被阅读59次

    5月18就跟老婆一起看了《摔跤吧,爸爸》。看完之后感想挺多,但一直没想着要写下来。直到昨天跟表姐一起吃饭,聊起了这部电影。我问她,平时管孩子吗?她说她很少管。她的孩子现在上小学四年级。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忙着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但表姐只是让她孩子参加了一个她挺感兴趣的舞蹈兴趣班。表姐说,“看了《摔跤吧,爸爸》,我觉得我以前的教育方式是不是错了。都说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不要给太多的压力。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可是从电影上来看,孩子确实是需要大人逼一逼才更能有成就。”

    是啊,在我看完电影的那一刻,我也在想,我是不是错了?我一路走来,引起我共鸣的育儿方式也是说要倾听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一生有他自己的轨迹,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绑架孩子。而电影里的那个爸爸那么逼自己的孩子,竟然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而电影的结局居然是孩子感恩自己的父亲!说实话,当时真的不能接受导演的思路。可导演说了,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好吧,让我再回忆一下电影的主要情节吧:

    爸爸是全国摔跤冠军,但是因为体育局的腐败,没有支持爸爸完成为国争光的愿望,因此他把希望寄托到了下一代的身上。但由于一直生不到儿子,无法完成心愿。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两个女儿身上竟然有摔跤的天赋,因此决定花一年的时间来试着培养她们。两个女儿一开始各种不情愿,但在爸爸的强势下不得不乖乖摔跤,最终竟然摔过了男孩子,摔过了比自己大一个量级的运动员,最终摔成了全国冠军,终而拿到了世界冠军。

    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爸爸有四个女儿。但他只培养了他认为有天赋的这两个。更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两个女儿在一年内爱上了摔跤这项运动。这给我的感觉就是,爸爸与这两个女儿的关系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在这么伟大的父亲,如此伟大的伯乐面前,我觉得我不好意思对他说,诶,不要把你自己的梦想转嫁到你孩子身上。再想想中国之前因子承父业而代代相传、日益精进的事例吧:譬如说男孩子们最津津乐道的太极之乡陈家沟。在杨露禅出现之前,太极完全就是不外传的。也没听说传几下就断了,反而是代代都有高手。这让我不得不相信,人在出生的时候本来就会去寻找那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我想,宇宙间没有那么多准则。儿女继承父母的事业挺好,不继承也挺好。父母对子女严加管教挺好,随其本性也挺好。可能很多人像我一样,总是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想知道究竟怎么样是对,什么样是错。可是真的非常遗憾,当我们坚信某个信条时,有一个反例就会飞来啪一下打我们脸上。当我们转而坚信这个信条的反面时,同样还是会有反例飞来打脸。况且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判断好与不好的标准。看了《摔跤吧,爸爸》,我们的潜意识里可能一下子就认为,得了冠军了就是成功了,实现抱负了,是好的。那我们可以说得不了冠军就是不成功的,就是不好的吗?孩子,就一定要成为冠军吗?我想,也没有答案。答案就是:成为冠军也挺好,不成为冠军也挺好。而当我在说,A很好,非A也很好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说,A这个事根本就不重要。是末,不是本。是一个人的生命呈现出来的某一种状态,而不是生命本身的状态。

    佛家常说,借假修真。以前我的理解,假是指我们的身体,而真是指那个本我。现在想来,“假”也可以指这呈现出来的世界,而“真”是指生命本身的状态。呈现出来的世界,总是随机性非常大。努力地做事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倾家荡产;遭遇了某种不幸,可能一蹶不振,也可能反而奋发向上;坚信某个信条,可能让你达成目标,也可能让你南辕北辙。但如果你本身的状态是正的,那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幸运或是失意,都会成为滋养你的营养。而如果你本身的状态不正,那这些就都会成为腐烂你的细菌。

    在我自己的专业领域(图像处理),我也经常能体会到这种“呈现的随机性”与“本身的稳定性”。和“随机性”对应的学科应该就是大学里学的《概率与统计》了。上那门课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课有什么用?我当时就以为概率与统计是用来算彩票中奖率的把戏。而不管怎么算,概率老师也没能中上一次大奖呀!所以这东西就是骗人的。后来在研究生的时候接触了比较多的机器学习理论,对统计学才有了些实用的认识。而真正算是比较夯实的认识,还是工作之后。

    图像处理虽然说也是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的,但在我看来,与一般意义上的编程还是相差较大的。一般意义上的编程看重的是逻辑,而逻辑是真真切切的东西。但逻辑的东西似乎只能在虚拟的计算机世界使用,在现实的世界就不太好用了。而图像,就是现实世界的影像。比如,如果让你用逻辑的方法判断一幅图像中有没有人脸。这可怎么做呢?真不好做。人脸的位置不确定,肤色不确定,光照不确定,五官位置不确定,有无遮挡不确定。当这么多不确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怎么去用逻辑判断呢?

    甚至简单到在一副图像中确定某个物体的边缘这种事情都很难用逻辑的方法来做。因为即使我知道边缘是一条直线、直线的大概位置我也知道。但物体本身是有纹理的,边缘说是直线,但从像素点上来看,这直线也不完全是直的。而且,物体与背景之间有过渡区,边界定在这个过渡区的哪个点,也似乎是个难题。我说的好像很难的样子,那是不是就不能做了呢?当然不是。只是要有一个思维的转变,去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如果是用逻辑的方法来做,那我只需要在边缘上寻找两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直线就OK了。但这样的直线往往误差很大。如果你接受了不确定性,那你就会在边缘上找很多很多点。这些点有些偏左了,有些偏右了。有些甚至跑到天边去了。都没有关系,至少大多数点都在你想要找的这条直线的附近。最后,用某种直线拟合的方法拟合出这条直线,就OK了。

    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别。虽然老师告诉我们,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但现实情况下,用超多点去确定这条直线才是更合理的。因为现实世界是不确定的,更多的点就是更多的可能性。去接受这么多这么多的可能性,最后反而离期望的直线更近一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想,这是个随机的世界——谈《摔跤吧,爸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by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