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鬼薄新编44贝托鲁奇

作者: 瘦竹斋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09:51 被阅读100次

贝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1年3月16日-2018年11月2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

早在24岁时,他便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并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 1968年,由他执导的影片《同伴》就颇具当时兴起的新浪潮电影的特质。1970年,他在影片中开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深厚魅力并在《蜘蛛的计划》 一片中首获成功。1973年,在其导演的《巴黎最后的探戈》中他度表露了跳舞是一种暗喻的创作主旨。1977年,贝特鲁奇更是以大手笔制作了颇具史诗气息的《1900》。1987年,他更是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在1996年导演的新片《偷香》中,他精心构建了一位19岁美国少女孤身去意大利找寻生父的故事情节。影片透过抒情表象表达了包容性较大的思想内涵,倾倒了诸多影迷。

2018年11月26日,伯纳多·贝托鲁奇去世,终年77岁。

贝纳多·贝托鲁奇作为意大利导演,从小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1961年跨足影坛,最初担任帕索里尼的副导演。1964年的"革命之前"显露出才华,1972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将他推到国际舞台。作品以史诗的宏大气魄以及强烈的阶级分析内涵而著称,并将情色内容升华到相当的艺术高度。

从小雅儒的教育令他对情色的看法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在1969创作的《爱情与愤怒》令观众折服。欧洲艺术电影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为了创作出更加令观众身临其境的电影,他经常为了寻找哪怕时一点点小小的感觉而四处奔波。

早在24岁时,他便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并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 贝特鲁奇擅于把富有家庭气息的浪漫情节和内蕴的心理批判作为表现的核心,并结合一些政治、社会内涵,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1968年,由他执导的影片《同伴》就颇具当时兴起的新浪潮电影的特质。1970年,他在影片中开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深厚魅力并在《蜘蛛的计划》 一片中首获成功。

1973年,在其导演的《巴黎最后的探戈》中他度表露了跳舞是一种暗喻的创作主旨。1977年,贝特鲁奇更是以大手笔制作了颇具史诗气息的《1900》。1987年,他更是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影片极具哲理、人生意味。该片获得了九项国际大奖,它无疑成了贝特鲁奇导演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贝特鲁奇总是喜好把一个简单的情节与相对不令人满意的戏剧性结局相结合并以此来阐述他的创作主旨。在1996年导演的新片《偷香》中,他精心构建了一位19岁美国少女孤身去意大利找寻生父的故事情节。影片透过抒情表象表达了包容性较大的思想内涵,倾倒了诸多影迷。

法国时间2011年5月11日,第64届戛纳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亮相新闻发布会。行动不便的贝托鲁奇乘坐轮椅由工作人员推进发布会现场,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将荣誉金棕榈奖授予坐在轮椅上的贝纳多·贝托鲁奇。已经八年没有执导拍摄影片的他看到《阿凡达》后深受震撼,欲以3D的形式拍摄新片《我和你》;曾经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贝托鲁奇在导演《末代皇帝》后对中国文化深深着迷。

贝托鲁奇因为脊椎受伤做了一个手术,因此只能坐轮椅前来电影节领奖。当他登场时,全场掌声经久不息。贝托鲁奇曾凭借《革命前夕》《1900年》《偷香》等作品入围戛纳电影节各个单元,并且出任了1990年评委会主席,但他一直没拿到金棕榈奖。贝托鲁奇说,他等金棕榈很久了。"我把这个奖献给所有在意大利勇于批判现实,用电影抗争的人们。"贝托鲁奇说。

贝托鲁奇擅于把富有家庭气息的浪漫情节和内蕴的心理批判作为表现的核心,并结合一些政治、社会内涵,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1968年,由他执导的影片《同伴Partner》就颇具当时兴起的新浪潮电影的特质。此后,他在影片中开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深厚魅力并在《蜘蛛的计划TheSpider'sStratagem》1970一片中首获成功。

1971年,贝托鲁奇导演了影片《TheConformist》。在该中,他表达了跳舞是一种暗喻的创作主旨。两年后,在其导演的《巴黎的最后探戈LastTangoinPARIS》1973中他又再度表露了这种创作思想。1977年,贝托鲁奇更是以大手笔制作了颇具史诗气息的《1900》。该片讲述了两个出生背景不同的男人在世纪交替的45年间的友情与斗争,并以此折射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和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获得了评论界的交口称赞。不久,贝托鲁奇又拍摄了《Luan》(1979)一片,口碑不菲。进入80年代,贝托鲁奇更是佳作迭出。先是1981年导演了《一个荒唐男人的悲剧

TragedyofaRidiculousMan》,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寻找亲生儿子的曲折经历,影片以其内含的深遂思想广受好评。1987年,他更是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TheLastEmperor》。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古老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王溥仪的情爱与政治生活,极具哲理、人生意味。该片获得了九项国际大奖,它无疑成了贝托鲁奇导演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92年之后,贝托鲁奇着手执导了一个三部曲《L'-esppitEdl'exil》(1992)、《DeDomeininDitvoor-st》(1993)和《TheTrueLifeofAntonio》(1994),并在1994年导演了影片《LittleBuddha》,都有较好反响。贝托鲁奇总是喜好把一个简单的情节与相对不令人满意的戏剧性结局相结合并以此来阐述他的创作主旨。在1996年导演的新片《偷香StealingBeauty》中,他精心构建了一位19岁美国少女孤身去意大利找寻生父的故事情节。影片透过抒情表象表达了包容性较大的思想内涵,倾倒了诸多影迷。

贝托鲁奇最开始是师从同样具有共产主义政治抱负的法国电影巨匠戈达尔。戈达尔作为影像意念化的先驱对贝托鲁奇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很多贝托鲁奇的影片都可以看出端倪。当然也包括政治理想。出生在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贝托鲁奇对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非常的反感,正如他的成名作《革命前夕》,里面的主人公同样是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富家子弟,深受新兴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决心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但也如影片中的人物,年轻的贝托鲁奇仅是有着革命思想的萌芽,而无正确完整理念的引导。空有满腔热情,而不像每个成熟的革命者样是从不断地思考探索中,走上反对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又如每个影评人所说的,贝托鲁奇的电影就是政治加上性。在影片中可以各占一半。《革命前夕》中主人公就缠绵于与姨母的畸恋不能自拔。最后在家庭所逼迫下才选择了和一个不爱的女子结婚,继承了家业。这也象征着贝托鲁奇的困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革命者被镇压的无助。正如片名《革命前夕》,革命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却又一直处于这样的境况。

《巴黎最后的探戈》造就了马龙·白兰度,也成就了贝托鲁奇的艺术大师的美誉。这部电影开创了欧洲情爱艺术片的巅峰。个孤独的美国男子在异乡巴黎这个浪漫之都遇上了一个年龄上可以作她女儿的大学生。两个原本孤寂心碰出了火花!当然,最初的感情仅停留在肉欲阶段。在一所破旧的公寓里,两人尽情地宣泄着被深埋已久的灵魂。这样的构局完全打破了《魂断蓝桥》一类的先爱后性的模式。爱情在彼此肉体的接触中升华,但最终带来的是两人痛苦!

《巴黎最后的探戈》为贝托鲁奇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庞大的制作经费。为他拍摄《1900》这部共产主义思想巨作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此时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他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飞跃。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他讲述了两个青梅竹马的好友,他们因为自身所处阶级的不同最终走上了对立面。儿时的友情在政治对立面前荡然无存。而在一场经典的打倒地主后进行批斗戏中,更是表明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决心。虽然有人说他这是篡改意大利历史,把中国的文革移到了电影中。但贝托鲁奇不这样认为,他说:"这正是表明了革命即将到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贝托鲁奇是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的原因,80年代他成功获得了中国政府的首肯。成为第一个在故宫实景拍摄的外国导演。这次《末代皇帝》将他带上了导演生涯的顶峰!奥斯卡最佳影片,奥斯卡最佳导演是对他的最好肯定。在《末代皇帝》这部现今看来思想性,艺术性都毫不过时的史诗巨作中,贝托鲁奇将溥仪活生生的搬上了舞台。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传奇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就上"一个从龙变成蝴蝶"的成长的故事。当然,也许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贝托鲁奇越来越少在电影中出现尖锐的政治主张,而把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影片的本身上。少了政治,保留了性。2003年的《梦想家》就是此观点的代表,三个少不更事青年在自己家的大屋里颓废,畸恋。全然不管窗外青年学生的运动的热火朝天。影片中情色镜头的大胆超过了贝托鲁奇的任何一部电影。由此情色大师的名头挂在了贝托鲁奇的头上!但其实这些都是没体会导演的内心感触的结果。《1900》作为他毕生的力作,是他个人共产主义理念的宣泄。但在冷战时期,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推出这样一部进步电影那是天方夜谭!所以影片一直未予发行!6个小时的片长也被删减成了4个小时。这样的经历无疑是对贝托鲁奇的打击!所以他后两部作品都反响平平。直至《末代皇帝》,但影片中已不再有太多主观的政治观点。片中的人物都是随时代变迁而碎波逐流,纵然想改变也如螟螟之力,无济于事。

贝纳多·贝托鲁奇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导演,虽然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他的迷恋。他总是把现实肢解,把情绪揉碎,让观者看得郁闷,哪怕电影里的活色生香也提不起人们的胃口。然而人老了,总有回归天真的意愿,所以在他2003年的这部《戏梦巴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依然犀利、冲动却明显开始怀旧的贝托鲁奇。

依莎贝尔和提奥是一对孪生的巴黎兄妹。他们之间近乎乱,伦的亲密关系从影片的一开始就迷惑着观者。夜晚,依莎贝尔总是偷偷跑进哥哥的卧房,两个人便赤,裸着蜷缩着相对而眠。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修因为热爱电影与同是影痴的兄妹产生交集,趁父母度假的间隙他们住到了一起。这一年是1968年。

1968年的世界充满了迷幻色彩。欧美战后长大的一代正经历着现代主义的激变:存在主义、波普文化、越南战争、解放、摇滚乐、大麻……而在遥远的东方,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也震撼着全世界的心。这一年的五月,法国、巴黎也陷入一场文化风暴当中,就在依莎贝尔一家的窗外,激进的大学生正高喊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与政府和警察激烈对垒。

依莎贝尔、提奥与马修的结缘来自电影。他们因为电影而相识、相知、相爱、相离。在依莎贝尔的家里,到处贴着文革宣传画和电影海报。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镜头滑过玛琳·黛德丽的海报,落到桌上放置的毛泽东齐胸塑像,毛主席万岁几个字闪闪发光。对老电影的怀旧与致敬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贝托鲁奇似乎是让他的主人公们经历着他自己的影迷岁月。马修问伊莎贝尔,你们是巴黎人的吗?伊莎贝尔回答说,我1959年出生在香榭丽舍,我学会的第一个词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画面随即切入戈达尔拍摄于1959年的新浪潮发轫之作《精疲力竭》中琼·塞贝里在街头叫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情景。依莎贝尔以此表达了对于新浪潮、戈达尔、《精疲力竭》的无限崇拜。

提奥和马修激烈争论卓别林与巴斯特·基顿谁更伟大,会让我们对法国人与美国人的喜好差异会心一笑。马修听提奥的哼唱就猜出《礼帽》中弗莱德·阿斯泰尔跳踢踏舞的情景,果然镜头一转,阿斯泰尔的舞蹈吵醒了楼下的珍姬·罗杰丝。而依莎贝尔、提奥、马修手牵着手飞奔,打破戈达尔《法外之徒》中主人公跑过卢浮宫所用时间的纪录,其中穿插着《法外之徒》的画面,幸福美好得一塌糊涂。

然而电影不只是美好。伊莎贝尔因提奥猜不出她模仿玛琳·黛德丽在《金发维纳斯》中的表演,而惩罚提奥当着她和马修的面在黛德丽的海报前自渎。提奥模拟《疤面煞星》的场景,强迫答不出来的伊莎贝尔与马修在客厅做爱,依莎贝尔就这样失去了处子之身,三个人的关系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无邪……

《戏梦巴黎》里涉及的电影经典远不止这些,依莎贝尔对嘉宝的迷恋,对维纳斯的模仿都让人惊艳。有好事者曾列过贝托鲁奇在此致敬的影片要超过20部,只是很多我们都无缘相见。而其中的配乐,也几乎都是采用了导演心仪的经典电影的配乐和当时振聋发聩的经典摇滚乐,比如《四百击》、《精疲力竭》、《狂人皮埃洛》,比如TheDoors、TheGratefulDead、JimiHendrix的作品。

最极端的莫过于《巴黎最后的探戈》,白兰度将一个中年困顿男性的无助表现得让人浑身冰冷。在贝托鲁奇的早期代表作《随波逐流的人》当中,暗杀教授的主人公爱上了教授的妻子,然而转过两人的缠绵,她便死在了他冷酷的注视下。很难忘怀《被遮蔽的天空》中女主人公甘愿躺在土著首领的怀里,想着与自己纠缠的丈夫与情人,面无表情的样子让人绝望。贝托鲁奇的电影一向如此,《革命前夕》、《末代皇帝》、《1900》等影片也都弥散着这种感情的变异和欲说又止的苦涩。

早在20世纪80年代,伯纳多·贝托鲁奇就到过中国,并对这个神秘的东方传奇国度充满了好奇,他多次计划要在中国拍摄一部描写中国伟大历史的电影,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对电影艺术的升华,伯纳多·贝托鲁奇始终在努力着。终于,经过多方努力,1987年,由他构造的电影《末代皇帝》在他那充满灵性的手笔下诞生了。本片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伯纳多.伯图鲁奇采用了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再参考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创造出了这部反映出个人独特观点的传记电影。影片讲述溥仪由三岁入宫继位,然后又被禁入紫禁城,后来民国建立,结束了他的有名无实的帝王生涯。后来他投奔日本人,并被日本军伐扶持在东北成立满洲国,意复兴大清帝国昔日繁荣。

日本战败,他也成了俘虏,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十年后,被特赫释放。他以游客身份重游紫禁城,不免感慨万千。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著名影星陈冲、尊龙和邬君梅共同参加演出。当年影片在第六十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创下提名九项,获奖九项百分之百的得奖纪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其中在配乐一项,堪称近十年来最佳电影配乐之一。

1993年的影片《小活佛》是伯纳多·贝托鲁奇在继《末代皇帝》之后,再次编导的东方色彩的影片。影片讲述了一天,两位来自不丹高僧来到西雅图,为的是追寻一位先师的转世灵童。千里迢迢,他们终于找到一个九岁小孩杰西的家门前,更相信这金发男孩可能是圆寂了的高僧的轮回转世;因此希望能带杰西一起上路,返回位于不丹的寺院接受转世灵童的的验证。西藏活佛转世之谈流传已久,到底此事真相如何?伯纳多.伯图鲁奇以十分认真的制作来讲述佛教故事,虽有点雷大雨小之感,但仍不失业观赏价值。影片的美术摄影配乐等均有极高水准,值得珍藏。

《末代皇帝》令其爱上中国文化。贝托鲁奇曾到中国拍摄《末代皇帝》,他是第一个走进紫禁城拍摄电影的国外导演,他坦言:"1984年刚到中国的时候我对这个国家一点也不了解,那是一段奇特的旅程。"或许是由于拍摄《末代皇帝》的缘故,他对中国的古代史格外感兴趣,他笑称:"现在看到中国人,我都觉得他们有5000多岁了,他们都是智慧的象征。"贝托鲁奇还透露他喜欢看中国电影。

由于行动不便,贝托鲁奇如今需要乘坐轮椅代步,也正因为如此,他已经有八年的时间没有任何新的作品问世,但是一年前,他意识到:"即使坐轮椅我还是能够创作。"特别是看过《阿凡达》后,贝托鲁奇被3D形式深深地吸引,但他同时认为3D也需要创新,"为什么只有科幻影片才用3D的形式拍摄呢?如果把费里尼的《八部半》翻拍成3D影片有什么不行呢?"他的新片《我和你》就会以3D的形式拍摄,对此,他介绍了这部电影的计划:"讲述两个女孩在房间里的故事,一幢房子、两个人物、3D拍摄。"

大师电影犹如苍穹的繁繁星粒,看似微小,其实海纳百川。又像水中涟漪,看似平静,却充满了无穷的冲劲。一个叫"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人,在水城威尼斯攫取了全世界的注目,把大师的称谓囊入怀中。其实早买了《巴黎最后的探戈》、《戏梦巴黎》、《偷香》等碟片,却总感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思想太过突兀,难以解析,跟东方电影文化相差实在遥远。随着时间的变更,我越来越发觉文化是相通的,电影符号也是通用的,只要把握住电影背景资料,就能够融入导演的主观思想中来。《死神》与《月神》是贝托鲁奇1962年与1979年的作品,通过一天时间的观摩,我略微触摸到了大师的中枢神经。把《死神》和《月神》拿出来做引例是有一定意义的。一来两个片名都有"神",找了个噱头。二来两个片子相差17年,可以看看贝托鲁奇对电影是不是有了不同的理解。首先来谈谈《死神》。

《死神》是贝托鲁奇的处女电影,时任帕索里尼副导演的他,对于电影的钟爱是与目共睹的,而且勤奋善于写剧本,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了驾驭电影的能力。当时帕索里尼忙着拍摄其他电影,所以就把《死神》的拍摄任务交给了初出茅庐、年仅22岁的贝托鲁奇,从此这个小伙一发而不可收拾。《死神》类似于《罗生门》,讲的是一个关于警察询问嫌疑犯的事情,当然这片不单纯是个警匪片,而是篇典型的现实主义檄文。

电影反映出60年代意大利的风貌,刻画出许多底层人民的状态。通过警察询问的嫌疑犯可知,意大利是个性开放的国度(当时"嬉皮士"文化风靡欧洲),并且人民生活不够富裕,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占了大多数,社会颇为黑暗,治安情况也不够好。电影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一个未成年的小青年,吊儿郎当的模样比较好笑,他是一个小偷,在被人当场捕获痛打一顿后,仍不思悔改。一个青年竟沦落到这个地步,错在那里?错误有2条,第一条,他秉性不好,贼性不改。第二条,当时意大利经济萧条,就业岗位偏少。所以这个小青年才会如此的可怜。第二出现的人物有点怪,他是个吃软饭的男人,依靠女人的施舍才能存活,这明显就是对二战时候的墨索里尼真实还原。然后又出现了士兵,这个角色非常有意义,大家都知道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方的意大利是没有权力再拥有部队的,所以众多士兵丧失了饭碗,这个帅气的士兵也如此,没钱没车没房,饿了就掏出干巴巴的面包啃几口,累了就直接躺在公园的长椅上了。其实这时的贝托鲁奇已经愤怒了,唾骂政府没有安置好自己的士兵。可单纯骂是没有作用的,60年代的意大利士兵没有地位,即使军装穿在身对姑娘也毫无吸引力。帅气的士兵满大街地调戏姑娘,姑娘纷纷露出憎恶的表情(这与二战时期姑娘纷纷献殷勤有很大的变化)。后面出现的人物更是繁杂,有同性恋、妓女、贫穷的小孩等等。那么多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把《死神》带进了新现实主义的世界,贝托鲁奇走着一条较为平凡的道路。

《死神》的框架结构比较新颖,大致与黑泽明大师的《罗生门》一样,即每个嫌疑犯讲述一遍自己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贝托鲁奇加进了一条妓女的线索,这就把框架变得充实了些,也更加复杂了些,其实意义并不太大。而配乐上,年轻的导演似乎走了调,每每在关键时分,配乐是轻柔的吉他声。这可能是贝托鲁奇刻意淡化凶杀案的原因,他拍摄《死神》的目的是要把人物的心理真正地诠释出来,然后用心理来映衬出当时社会的不安因素。总之配乐太过舒缓,单纯听来倒也悦耳。结尾是警察抓住了杀死妓女的凶手,凶悍的嫌疑犯还一个劲地狂喊:她只是一个妓女,她只是一个妓女!电影骤停,用心良苦的贝托鲁奇最后又推出一个客观事实,妓女的地位是卑微的,或许一条狗也比她高贵!

1979年,39岁的贝托鲁奇已锻炼成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电影公司给他的钱也越来越多。可《月神》的问世,却遭来了非议,原因是老妈与儿子发生了不伦之恋。极端题材令电影噱头十足,况且在70年代末的时候,更是袭人眼球。胆大心细的贝托鲁奇设计了许多向伦理挑战的尺度画面,有老妈给儿子手淫的、有儿子亲老妈乳房的,可谓惊天骇浪。说实话,我对这些镜头厌恶至极,非常反胃。难到贝托鲁奇吸取了帕索里尼的精髓?开始胡作非为了?除却不伦之恋的噱头,电影剧本的其他内容较为平淡,一场歌剧表演倒是震撼人心。

电影有两场歌剧的戏,第一次是正式演出,当时夜空挂着一轮明亮的圆月。切住《月神》标题来说,月亮表示女人(即老妈),月光是女人的温柔。而大地就是"儿子",月光洒在大地上便是对儿子的抚慰,是静谧、是安详。无奈大地瞬间崩塌,儿子染上了毒瘾,手臂上都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针眼。在毒瘾发作时刻,脸颊直冒黄豆般大的虚汗。老妈见状却不带儿子去戒毒所,反而用"异性"的味道来勾引儿子,希望用"美色"来战胜"毒瘤",这无疑是可笑的,与贝托鲁奇早期的现实主义有了天翻地覆的区别。这时的贝托鲁奇已不再青涩,不甘走平凡之路,他要创造出自己的"异色"空间来,这不儿子的毒瘾就是一次大爆发。

儿子的毒瘾只不过是老妈的借口而已,狡猾的贝托鲁奇在电影伊始就用了一个非常暧昧的画面,便是老妈把蜂蜜涂在刚出生的儿子身上,然后用嘴巴慢慢地舔,意蕴非常明显。后来当儿子与老妈上床时,儿子也用同样的方式舔去了老妈脸上的灰尘。

电影用了非常绚烂的色彩来勾勒这个"不伦"世界,也动用了许多摄影机来组织这些画面,洋洋大观。美术指导工作做得漂亮,尤其在歌剧场上的高潮,呈现出磅礴气势。服装也不错,老妈身上的服饰堪称豪华,一套接一套,这点贝托鲁奇跟斯坦利.库布里克一样,他们电影中的服装永不过时。查看了网络资料,《月神》在影迷中的地位远不如其《末代皇帝》、《巴黎最后的探戈》等作品,可我却不那么认为。79年的《月神》大大跨越了62年的《死神》,是一个质的蜕变,也是独立风格的初形成。《月神》有许多意识流的表现,还有一个明显的蒙太奇镜头。他喜欢新颖的东西,喜欢有思想的东西,更喜欢既新颖又有思想的东西。无疑,《月神》属于第三者。之后贝托鲁奇沿着这条路线,创造出有别于其他导演的作品。我将会继续观赏他的电影,系列电影文字将也会陆续更新。

相关文章

  • 录鬼薄新编44贝托鲁奇

    贝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1年3月16日-2018年11月26日),出生于意...

  • 录鬼薄新编44江丙坤

    海外网12月10日电 据台媒报道,86岁的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10日去世。 据联合新闻网报道,国民党10日晚间...

  • 第一个在紫禁城实景拍电影导演去世——伯纳多.贝托鲁奇

    11月26日,意大利知名导演伯纳多·贝托鲁奇去世,终年77岁。贝托鲁奇曾执导传记片《末代皇帝》(豆瓣评...

  • 录鬼薄新编44老布什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24年6月12日至2018年1...

  • 录鬼薄新编3姚贝娜

    姚贝娜(1981年9月26日-2015年1月16日),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流行女歌手,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中...

  • 「日记」Tears in Rain

    星期一贝托鲁奇死了 湖水涌上电话线,她发现 贝托鲁奇微笑起来很好看 香榭丽舍,砖块燃烧 她开枪打死最后的探戈 生命...

  • 录鬼薄新编8

    饶宗颐,大紫荆勋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

  • 录鬼薄新编5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20...

  • 录鬼薄新编6

    钱钟书(1910年-1998年),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

  • 录鬼薄新编11臧天朔

    臧天朔(1964.03.06——2018.09.28),1964年3月6日生于北京,流行乐坛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网友评论

  • 瘦竹斋:看电影的美妙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本文标题:录鬼薄新编44贝托鲁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ci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