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251436/e8ba0f9b915fd201.jpg)
我们大部分人习惯了正向思维:什么事情是正确的,我知道后,照着做就行了,既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成本。但这个思维方式隐含的风险在于:
很多被人们当作绝对真理的想法具有虚假性。因为现实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很难毫无保留地宣称任何假设都是100%正确的。
这是对现实进行客观看待时,我最近刚刚意识到的问题,也正是我要进行跨学科思维练习的根本原因。
解读现实世界
以上的表述有些难以理解,用更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解释:
一方面,人类的所有智慧和经验,都来自于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就是基因或行为的多样性,才能产生“适者”,并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
在此过程中,适应环境的行为被不断强化,不适应的得以消亡。
另一方面,教育界对不同学科进行了人为划分,这些学科都是对社会现实进行解读的一种视角,单一视角不可避免的具有学科研究方法或理论基础带来的局限性。
很多理论之所以成立,是基于一个明显或隐含的假设条件,这个假设条件可能在漫长的时间里才能被证实或证伪;不同学科间,也很少进行知识的交叉融合,以致于当某个学者跳出单个学科的局限去交叉融合不同知识进行问题推演时,往往能得出创新的结论,这也是当今世界创新形成的较为普遍的形式。
以上两个方面相互糅杂,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我们作为个体,要想更好的理解现实,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两个方面的准备:
首先是突破学科划分的局限,将完整世界中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予以还原,去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突破思维定式和学科划分上的界限;
其次是,尝试以多样性为基础,也就是说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得到反馈、进而修正和改进,因为实际上在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是依据不完备的知识结构和有限的理解来行动的,这可以称为“逆向思维”。
反驳既定信念是一种已经被证明了的、可以更快找到正确答案的方法。关键在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任何复杂的调查,在确定性思维和非确定性思维之间找到平衡点。
为“错误”正名
若我们认真分析人人避之不及的所谓的“错误”,可以得到这样的觉察:
错误不会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比如一个好球或一次犯规球,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存在,直到那个有发言权的人宣布他的决定。
任何一阵好运气都有可能转变成一场灾祸;任何不幸的事最终也都有可能成为一种幸福,这完全取决于你选择在什么时候宣布自己过去的某次决策或行动已有了最终结论。
错与对之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把错误定义为非最佳决策,也许更为贴切。
决策理论这个致力于研究理性选择的学术领域,其重点在于探讨先于某个决策的思维过程,而不在于随后产生的结果。
因为决策后还有如何行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很多难以控制的变量(如偶然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一件事情的结果。比如,就算是做了同样的决策,同一条路上的两个旅行者,也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因为偶然因素太多,不论我们选择哪条路,总会出现分歧和差别。
但是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愿望,使得人类很难把偶然性和能力区分开来。
英明的错误可以拓宽领域和加速学习,从而突破传统智慧的狭小范围。这种学习是拓展性的,而不是聚合性的。有时候,要想到达一个目的地,通过知识的增量积累是行不通的,正如你无法小步跨越一道鸿沟,你需要通过英明的错误迈出一大步。
狭窄领域里的重复错误,是线性学习固定知识的途径,拓展领域后的意外错误却可以用来验证未知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进而通过反思、修正自我的认知决策过程,对思维方式的调整完善才是指数级、突破性收获的来源。
设计关于“错误”的系统
有时,我们需要设计关于错误的生态系统。
一个容忍多样性发生、接受异变的环境,正如达尔文进化论中生物在大自然中演进的过程,也如同中国各个经济特区在政策制度探索中自行摸索的过程,亦如同美国社会提倡个人言论和思想自由以最大限度探索人类思想的价值、继而孕育创新的过程。
反之,缺乏多样性的系统,会扼杀个体的创新性,继而产生非最优的结果。
在长远看来,与那些主要根据结果来给予奖励的决策相比,过程驱动型决策将会产生更好的结果,因为过程驱动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我们常用的“以终为始”的策略制定方法仅适用于你想要固定的、明确的、有局限的结果时,才是合适的工具。
同样,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司环境,产生的是某种程度上已知的工作结果,也即有一个标准,输出可以与这个标准相衡量,得到某种“可以接受的”工作成果。
但是,工作与人生一样,都是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应该是基于现有信息和环境充分决策后,得出的“最佳”结果。
由此可见,非同寻常的成就只可能通过过程驱动型决策才有可能产生。例如在风险投资游戏中,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领导者和管理团队,远比最周密的计划更有价值。
识别“错误”透露出的关键信息
那些不去研究他人错误的人注定要重复旁人的错误。
个人层面
多数人在犯错以后只是继续前进,渴望将错误掩盖起来。我们并没有设法得到隐含在其中的教训,而是试图保护我们受伤的自我,控制破坏性,并编造他人应该受到指责的理由。
思想准备对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非常关键。自我发现的需求才是首要的。要想理解你周围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世界,错误是唯一的途径。
一旦你能认识各个阶段并了解最常见的陷阱,就会更容易避免错误。除非你认识到自己正在进行哪一部分决策,否则你就无法防范每个阶段的典型错误。
面对新情况时,要抵制草率判断的冲动。要向前迈出一步,寻找其他观点,而不是受制于单一的视角。英明的人,擅长从别人和自己的错误中识别出智慧。如果错误被看成是礼物,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
组织层面
尝试反驳那些隐含于根深蒂固的主导逻辑中的关键假设,并以此来重新校准风险。
通常情况下,管理者很少去寻找那些反驳公认常识的证据。组织的标准往往会加强这种确认偏误。管理者试图确认支持他们行为的关键假设具有正确性。也就是说,企业若想孵化新的业务、形成新的学习,可能需要一个独立的组织单元,以便完全挡住来自旧组织文化的间接和无意识的影响。
新一代的管理者或参与竞争的新公司会尝试去挑战一个公司或其所在行业的主导逻辑,并且向人们证明,不可能的事情终究还是可以实现的。后者试图发问、怀疑、做实验,并且与过去决裂。
为了使自身的长期存活概率达到最大值,每家公司都必须不定期地挑战其核心假设,并通过实验扩展其功能。一种解决方案是,组织的主要部分注重短期表现,同时,还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单位来顾及长期发展。
有意犯错:创造发现之门
一种是不屈从于传统智慧,而去跟随你自己的直觉(就像莱特兄弟学习试飞的经典事例中所说的那样)。
第二种方法是采取一些与你自己的观点背道而驰的行动,目的是挑战(从而潜在地加强和扩展)你自己的思想结构。
去犯英明的错误,它们会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和有限度的痛苦,这是一种在你最深刻的假设的边界以外进行测试的智慧。
如果你想要学习,那么最好犯大错,而不是一点点小错误,因为大错能以最形象的方式标明你的假设、思维模式或方法中存在的瑕疵。换言之,来一次大失败——从而学会站在失败的另一端思考问题,克服阻挡你主动学习的情绪障碍。
错误投资组合,对冲传统智慧
设计错误投资组合的一个主要挑战是,一个人可以从理论上测试的假设,其数量几乎是有限的。那么重点在于设计出一个有效系统,以便使最佳的“英明的错误”从中产生。
这类似于一个创意比赛,而你是这个比赛的组织委员会,重点在于确定选择标准和用于缩小目标的程序上。
第一个明显的层次是,通过接近更高素质的人群,或者通过使用一些已被证实的思想生成技术,如头脑风暴或分合法,可以使已提交创意的未知平均值有所提高。
第二个更细微的层次是,增加已提交的想法的差异性。你将需要接受的事实是,在这些额外的想法中,有很多可能真的不好,因为组织委员会把网撒得大了一点。
第三个层次是,改善在每个阶段使用的过滤器,以便剔除劣质的想法,而且如果一些早期的不良思维方式有所改进的话,或许还会在局部范围内允许它们再进入。
第四个层次是,在已提交的想法中创造和利用相关性,如同在传统投资组合模型中的那样。
整合
应对竞争:追求“蓝海”而不是“红海”,使竞争朝有利的方向倾斜。
后勤储备:深层面的科学培训、细致的观察、对新思想的开明态度,以及一种爱玩的心态和一种好问的思维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