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觉得真正的道理并不多,市面上的书很多,讲的却都是那几个道理。每每打开一本新书,语言是新的、内容新的却依然能嗅出一股“老熟人”的味道。
一本书只讲一个道理是小说,讲很多道理的是鸡汤,不讲理的是爽文。因此,千万别觉得道理就是陈词滥调,它会自我更新,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他们幻化成各种模样,让不同性格、背景、喜好的人都能够接触到它。我们抓不住它,却嫌它太神秘,实际上它已经尽力在表现自己了。
钱钟书说,真理是赤裸裸的。现在我更觉得钱老的睿智。
今天开始读《深话浅说》,打开书,看一看目录,讲的不就是《金字塔原理》+《非暴力沟通》吗?换个国家的作者,换个包装,换种语言表达它还是那些内容啊。
全书围绕四个问题展开:
你说的话有漏洞,我表示怀疑,怎么办?
你说的为是啥我听不懂?
你说的都对,但就是没兴趣听?
你说的我根本不信,怎么办?
看起来长得和鸡汤文有点像哦,想翻一翻就算了。但是,随着阅读深入,我感受到这本书的力量。如果有读过《金字塔原理》和《非暴力沟通》,那对这本书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和通透。因为,我们虽然懂得了原理,却不知道在以上场景当中要如何应用。也就是说,是道与术的关系。而这本书就是打通道和术的通道,让道理与生活深度交融。
比如:你说的话有漏洞,被人质疑,该怎办?
并不是只有在辩论赛中才会出现被驳斥的状况,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
如果我们说的话不够具体、具象、精确,就会被人质疑真实性,你举例子,被人说不典型;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讲清楚,又会被说没重点,听不懂;你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对方会觉得你太武断。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在首因效应的加持下,荡然无存。
这个时候,书中提出三段论的方法破局:观点、事实、理由,铁三角表达方式。
想一想,没有观点的事实是什么样的?
邻居家的小晃中考高分考入重点高中,小伙子打小就很勤奋,人又聪明,能考上重点高中是全村人的骄傲。小晃到高中以后,很多女生都喜欢他,就找了一个娇小美丽的小女孩谈起恋爱,高考的时候,小晃没考好,走了一个不太满意的学校。
感受一下,说一堆事实,但抓不住你的中心意思。可以看出来,没有观点和理由的表达就显得很随意,不那么可信。
“未成年人不能谈恋爱”,这是缺乏说服力的观点。
如果加上事实:
1.专家说未成年恋爱对身体发育有消极影响;
2.据统计,高中生有恋爱情形的学生高考达线率不到30%;
3.邻居家的小晃中考高分考入重点高中,本来全家期待能考入清北,但小晃高中谈了一场恋爱,最后只达线二本。
这样,观点有了,事实也有了,但对方会觉得与我何干?说服力还不够,继续上火候。
如果加上理由:
妈妈很在意你的身体,希望你能健康成长,在该干什么的年纪干什么,不做后悔的事。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的铁三角论证模式,是不是更有针对性、可信度、情绪情感也已经拉满?
举个例子,想输出一个像鸡汤的重要认知,如何令人信服?
观点:我认为我们做事不该排斥“失败”,应该欢迎”失败”。
事实: 1. 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是时候失败了2000次才迎来成功。如果没有前面1999次的失败,何来最后的成功。
2. 法国小说作家小仲马年轻时写了很多文章都被退稿,但最终发表了世界级名著《茶花女》。
3. 张爱玲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 ,有一条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有怎能长大?
理由:要帮孩子建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足够冠冕堂皇)
再举个例子,孩子和我说了好几回让我帮鹦鹉买磨嘴棒,但我一直觉得没必要,直到今天她再次提出,似乎我有一点心动了。
观点:应该给家里的鹦鹉买磨嘴棒
事实:家里的鹦鹉总是咬笼子上的铁丝,铁丝上的油漆会被啃下来,已经有好几处铁丝裸露了。
理由:1.鹦鹉不磨嘴的话它的嘴会越来越长,不方便进食。(足够要紧)
2.油漆会有害鹦鹉健康。(足够要命)
因此,只要使用表达铁三角就可以了吗?当然没那么简单,观点可以随便,但事实和理由却要动动脑筋、找依据。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理由要有说服力、号召力。比如:我建议你戒烟,你一天抽2包烟,这样不利健康。对方可能只是笑一笑,然后就忘记了。
观点:我建议你戒烟
事实:我发现你每天要抽两包烟。具统计,烟民患肺癌的风险率比非烟民高10-30倍,而重度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率达30%。前几天,有个同事只有30多岁年龄,就得了肺癌,离开了人世,留下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理由:我担心你的健康,我会为我们老年生活担忧、乃至于焦虑。
这个表达方式太熟悉了,像不像非暴力沟通的步骤吗?观察+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出明确要求。
刘润老师说:写作这件事,表达欲强的人时写不好的,写作的本质不是表达逻辑 ,而是倾听逻辑。倾听逻辑就是听读者想表达什么,然后替他们表达。
我突然有一点感触,其实写作和说话是一样的,说话的本质也不是表达逻辑,而是感受逻辑,感受对方怎样能听明白你所说的,然后按照这个方式来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