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做过"坏孩子"吗?
每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坏孩子",他们调皮捣蛋、不爱学习、捉弄同学、逃课打架……
通常都是教育的反面教材,面对他们老师和家长通常是"恨铁不成钢"的责骂甚至责罚,但成效甚微。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是"破罐子破摔"。
这些孩子真的"无可救药"了吗?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个月前,由于我在教育上的一点点影响,镇上公立学校的校长把三个孩子带到我家向我请教,说无论如何请你帮帮忙,他们在学校的成绩简直就差没有负数了,但顽皮的像三只小马驹,我们把他们送回家三次,他们的父母又送回来了,说是实在找不到学校肯接受他们……
后来他们三个人,一个成为受人尊敬的牧师,一个成为了鸟类的专家。一个成为了英国著名的律师。
为什么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斯宾塞先生没有训斥和责罚这三个孩子。
他还通过和他们玩"12纸牌游戏"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并肯定他们每个人在愿望上的合理性,然后设计出不同的训练课程。
由此可见尊重孩子,温和对待他们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
我始终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
"孩子是"白板",干净无暇,那他们是如何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的?
难道一出生他们就"暴力",我想不是的。
那他们从哪里习得了这些?
是家长、是老师、是环境,是"黄金条下出好人"。
我们不否认一定的惩罚,是符合自然后果法的教育规律的。
当孩子在尝试中认识到这件事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后,他就学会了规避风险的能力。
但这种惩罚不是来自成人的"责罚",成人的责罚只能让孩子产生害怕、恐惧,却不能让孩子学会反省。
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对恶劣的否定性的环境有天然的反感,这种反感的情绪尽管会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但是不利于接受任何知识的。
这种状态下,他获得的知识和学到的传授知识者的坏习惯相比,后者反而更多。
仔细回想我们被责罚的童年,有几次出于内心认为自己不对,是真正愿意改正的?
最后的妥协大多是屈服于成人的威压对吗?
这样责罚下成长的你确实不再犯,但回忆起来那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反感!没错,反感。
在很多年后回忆曾经,也许那时的害怕早已退却,但心里的反感却仍然在。
这种反感会在某种程度上牵制你,让你在未来的生活里产生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抗拒。
而我们明明"深受其害",却又将"旧事重演"。
那些所谓的"坏孩子",是可怜的,他们不尊重人,因为从未被尊重;他们暴力,因为本身就是暴力的受害者。
就像《悲伤逆流成河》里的"汤小米",她很讨厌、令人发指,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同时也是"暴力"下的受害者。
我们不难想象那些其他的"暴力施行者"一定也曾经是受害者。
在他们的童年、在他们曾经善良的时候,一些人对他们做了暴力的事儿。
于是他们习得了"以暴制暴",以获得内心的满足。
我们为什么教育?
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如果惩罚只是为了压制,那教育就不需要它了。
因为教育是疏导不是压制,大禹在千百年前治理黄河时,就告诉过我们:"阻不如疏"。
温柔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所谓"坏孩子"或者"好孩子",孩子才会学会温柔。
力学告诉我们"力是相互的",同样适用于教育。
你想要孩子如何你就要学会如何对待孩子。
当一个孩子表现的有缺陷时,不要要求他完美,而要给他提供他缺乏的环境。
教育是有温度的,不是冷冰冰的: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真的没救了"
"你是个坏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放弃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请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请温柔对待每一个孩子,教会他们尊重、友爱、善良和同理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