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香传》最早产生于十四世纪高丽恭愍王时代,18世纪末才最终形成完整的作品。是朝鲜人民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在朝鲜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红楼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一样。故事讲述了艺妓成春香和贵公子李梦龙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它和中国《红楼梦》、日本《源氏物语》作为亚洲三大古典巨著。
《春香传》在文体和语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说唱"形式。"说"的部分用散文写成,"唱"的部分则用韵文。散文形式的文体通俗易懂,用于叙事;韵文则典雅有韵味,更加突显了人物心理的抒情和环境的描写。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通过散文、韵文相互转换,可以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主人公不同的情绪。不仅如此,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作家的诗歌典故,这些,和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东西揉和在一起,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更体现了小说的古典风格。
说唱文学最早期起源于民间,民间艺术家通过乡间的民俗,传说和谣言经过整合和艺术上的加工,按照民俗的语言、思想、习惯的精华在天南海北传承并发扬光大。这种形式早在先秦时就已有了雏形,如荀子《成相篇》,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态,兼有叙事与抒情的民谣。唐宋以后,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日趋兴盛。唐代变文、宋代鼓子词、金代诸宫调、明代弹词、清代子弟书等,皆说唱文学中之著名者。
《春香传》被整理出完成作品的时间正好是说唱文学在中国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乾隆年间随着文人的加入,使得这种长期处于通俗甚至是庸俗的民间艺术形式上升了一个高度,说唱文学有了雅俗共赏的脱胎变化。这其中就包括了聊斋俚曲、清代女作家弹词,清代的道情、子弟书等,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说唱文学形式的流传,才使之能够与正统的诗文、戏剧以及小说相抗衡。
一说唱文学中韵文所表达的情感
“韵文”是指有音节的文字,它的特点就是有腔有调,有辙有韵。它不同于含蓄平缓的感情表达,带着一泻奔流的迅猛之气。遇着大喜大悲之时,放浪的大笑或者是凄怆恸哭才是最为准确的表现方式。这时候,行云流水的弦外之音就会显得这种情感太过于单薄,远不如韵文这种形式所表达情感的炽烈而奔放。
例如《陇头歌》中“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这歌词中渗透着北方人民因战乱漂泊异乡的艰苦生活和思恋故乡的粗狂和悲壮。而最著名的那首《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表现了刘邦气壮山河、风起云涌的豪迈。这些极简单的语句,带有韵律和格调的构造,没有一点儿扭捏,却将极真的情感全盘表出,最直接,也最有力量。
同样《春香传》中也是如此,情感需要极其奔放的宣泄时,都是用唱词的形式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在新上任的南原使道卞学道逼迫春香作妾不成后,春香被冤打入狱后一大段哀婉的唱词,这种结构优美、铿锵动听的韵文运用将一个女人为了爱情忍受苦难,向远方的爱人表达自己忠贞的感情发挥到极致。唱词中的强烈的情感颇有几分《上邪曲》:“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气势。此时如果还用散文化的委婉含蓄,那么春香被冤打的气愤和对爱人忠贞的坚守就会削弱很多。李梦龙摈弃阶级地位,与春香喜结良缘后,其中也有非常多的唱段来表现两个人的闺房之乐,情人之间浓稠而甜蜜的爱意在二人之间流淌。
在李梦龙升为李御史后,在乡间听到的两首民谣。一首《农耕谣》一首《白发歌》中的歌词朴素而又和谐,也直接表现了劳动者的本色,“百草生长最可靠,桑蚕谷物少不了。青云功名享富贵,也难比我种田佬。”“还是耕耘盼收获,哪管人生梦一回!”
说唱文学中,当情感发生突变,或者是喜极而泣之时就会用到韵文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同时乡野之间人们口口相传的民谣也是说唱文学具有的最基本的民间特色,朗朗上口,相映成趣。
二说唱文学中散文的特点
说唱文学中的散文体,例如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满族的说部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民间说唱继承了古代说话艺术传统,这种形式在清初逐渐形成并日趋成熟。散文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意境深邃,多用在描写情景和人物心理。散文形式文字优美,抒情性强。通常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人物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春香传》中无论是"上卷"的抒情还是"下卷"叙事都是以散文的文字形式描述,上卷中关于春香和李梦龙二人的情谊,还有各种景色和心理的描述上,都是通过散文的形式表现。
例如,在描写李梦龙外出时的衣着华贵、雕鞍宝马都运用了散文形式。在描述广寒楼时“垂柳吐翠,鲜花醉春风”;二人在广寒楼分手后,也通过李梦龙口中四书五经的前言不搭后语来显示他的魂不守舍;李梦龙如约来到春香家,二人在草堂见面,草堂四周的景色都透着二人暧昧的情愫;在表现春香的才情,也是间接通过房间墙壁上的字画来说明虽为卑贱出身,却也不凡铮铮傲骨,紧接着书桌前的一联“带韵春风竹,焚香夜读书”表达春香重节守仪,冰清玉洁;二人惜别之时,慢慢流下的烛油、四季失色的美景都在诉说着这一对恋人的不舍之情。可见散文形式在烘托气氛和以景托情上是最为贴切和实用的。
在小说的“下卷”中,关于卞学道的语言和描述全部都是散文体,突显其矫揉、粗暴、武断的性格本性。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体察民情,寻访冤案,首先问询的是地方官妓,其人的本性可见一般,紧接着,再通过一段文字来描述傲气十足的卞府使。同样的,在春香不肯屈服当小妾时,卞学道下令杖打二十五杖,春香的二十五声哭诉,直叫得闻者落泪。《春香传》中运用散文形式的文字对人物外形、心理、人物环境进行描写,进而推进故事的发展。
说唱文学,作为中国通俗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表现的文学价值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其贴近民间生活,内容广泛才会声名远播,影响着亚洲周边国家的文学发展。而《春香传》无疑是其中之一,不仅说唱形式的借鉴,小说中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引用和融合,也让这部小说更加具有兼容性和民族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其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向上的凝聚力,开放式的兼容。这两点,在《春香传》中均有所体现。
1)向上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注重和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文中李梦龙身上就具有这种和谐的特质。
书中关于读书人攻以求上进和闲情游山玩水之间的选择,李梦龙的一番辩驳也显示了人与社会和自然之前其实也可以相容而并非是对立。
李公子说:“你这说的什么话 ,全然无知 。自古以来,文人学士,总是酷爱山水,遍游古迹名胜之地。以资丰富写文吟诗的素材;就是神仙也要周游天下,才会神力无边。当年,司马相如若非南游长江、淮河, 岂能留下‘狂澜盛波,阴风怒号’的诗句。李太白南游到安徽当涂,载酒纵歌,飮于釆石矶下;苏东坡秋夜冷月泛舟赤壁下,便写出了吟诵千古的‘赤壁赋’ ,我国世祖大王,也曾南巡到报恩的俗离山,登上云藏台,培养浩然之气。这样,历代先贤哲人,尙要遍游天下,扩大眼界,我怎么不能出去走走看看呢?”
2)兼容性
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闭塞的,它不仅包容外来思想的进入,同时也吸引他国的借鉴和引用。甚至德国的大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曾感慨道:当中国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
《春香传》中引用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典故诗词、古代圣贤、典名胜、文人铁事。春香在踏春那天荡秋千时,形容其仪态万方时借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太液芙蓉未央柳”;在形容春香时,美如春秋时庄姜,德如周文王后妃太姒,才如李杜,贞操如娥皇女英。在下卷中,盲人卜卦前的祷祝词,更是将中国的古代的众多圣贤之士奉为神明。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思想对于当时朝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助力。
结语:
《春香传》以中国说唱文学的形式塑造了一个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这也反映了当时朝鲜人民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春香传》也可以看作是是朝鲜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国文化交融其中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它是朝鲜人民宝贵的文学遗产,它深为广大朝鲜人民所喜爱,至今,它仍然给我们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