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教会我的事

作者: young_6075 | 来源:发表于2019-07-16 00:12 被阅读2次

           以前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总是不求甚解地一遍遍背诵书上的条条框框,我们也很少体会其中的各种内涵。不仅是因为没有太多时间,而且我们也没有把时间有效地管理起来,让这些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变成我们头脑中的直接经验。

           以前只是知道在处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时,我们要秉承的学生观就是:学生是独一无二的客观存在,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教育教学活动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接班人!事实上这些道理居然是学生告诉我们的,你能想象的到吗?


    一、客观存在

    幼小衔接2班里,有个小女孩是回民,所以每天中午都要回家吃饭。每天中午妈妈都会提前到学校,在教室外边透过窗户看孩子,但是又不敢大声呼吸生怕打扰到孩子,也怕影响其他同学。教室里边自然是很安静,除了笔尖在作业本上的沙沙响声,再就是外边丝丝缕缕的风声了。“铃————”下课了,大家都意犹未尽地放下笔,等着老师发口令,是的,我们的学生就是这么懂规则,明事理,没有老师的话是不会下课的。

    “郭同学,走吧,妈妈来了”

    “老师再见”,郭同学很礼貌地和老师再见,又和同学们告别,“下午见!”

    看得出来妈妈也为自己的懂事女儿感到欣慰,不用自己催促,自己就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去活成小公主的模样。“郭同学再见!”身后传来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声音,即便是每天都会见面,仍然是如初见的恋恋不舍,这不仅是同学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更有每个小朋友发自内心的柔软吧!

    这种柔软是装不出来的,也是抑制不了的。有些老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听话,为了所谓的班级纪律,一心让班级安静,一心按照自己的“模板”打造学生,总是把“安静”、“闭嘴”、“要说话你就出去”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这些“原料”在老师的意志下被打造成千篇一律但是没有灵魂的“模型”。

    多么可笑,多么可悲,多么可怜!

    我们的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换言之,是有人格的人,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人也没有权利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在学生们身上。郭同学回家吃中午饭,同学们表示告别是很正常很符合人情的,集体齐声说再见更是说明班集体的存在,班集体的大家庭的作用。

    “道而弗牵”、尊重学生的客观性,这是学生教给我的!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学校男女厕所各有一个,但是不区别教工厕所和学生厕所,因为都是幼小衔接的孩子,上厕所比较频繁,所以一般都是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在门口排队等候。

    这一天特别巧,有个老师刚刚进去没有五分钟,成群结队地走过来一排小孩儿,还挺着急。旁边有个老师示意等一会儿,里边有人。孩子们虽然很听话,但是毕竟是小孩儿,憋不住尿,同样也憋不住话。一个小孩儿说“老师,我憋不住了,要尿裤子了”说着就要哭了,这边刚说完,那边的同学也起哄,“我们也是,受不了了,咋办呢?那怎么安抚这帮“气人的小家伙们”呢?

    只见排队的老师说,“你们不是刚学的古诗吗?你们背5遍,老师就出来了,就可以上厕所了,好不好?看谁背得好!”话音刚落,这些小孩儿们叽叽喳喳地背了起来,争前恐后地,好像生怕谁抢了他们似的,也好像是暂时忘了上厕所的这回事儿了。

    我不禁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这样就把问题解决了!的确,如厕是他们的事情,学习也是呀,老师只能说是引导他们学习,并不能代替。老师引导学生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事情,又能够化教育于无形,这不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嘛?!

    三、素质教育

    还有一件我切身经历的事情,那天做饭阿姨请假了,我帮忙送餐。当天是吃打卤面,我们需要烧水现场煮面。

    其实吃面比较麻烦,而且还有两个点需要注意:

    1.刚出锅的面条比较热,夹的时候需要额外注意要和学生保持距离避免淋到衣服上或者身上;

    2.因为是打卤面,所以还需要把卤子盖到面条上,同样要注意动作要稳重缓慢和保持距离。

    那么对于“如何有效地督促学生们保持距离”这个烧脑问题,我想到了一条妙计:拿一把凳子放在餐桌前,让他们打饭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凳子的距离,这样就解决了。(其实有的时候设置各种障碍,不是为了麻烦,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便利)就按照计划的这样办,我们把餐桌和锅碗瓢盆都准备好了,又拿了把椅子放在桌子前边,然后静静地等着学生们来打饭。

    “谢谢老师!”

    “谢谢老师!“

    ”谢谢老师!”

    看来效果不错,大家都很“听话地”和餐桌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之所以“听话地”要加双引号,是因为后面几个“小淘气”带给我的思考。

    “咦?哪里来的椅子?”来了个平时被老师视为淘气的小孩儿,不仅对这个椅子提出了质疑,而且直接越过了它,把饭碗放在桌子上,然后用一种无辜的眼神看着我。我差点笑出来,这样就把我的“诡计”识破了?虽然心里觉得挺有意思,但是我一边表现得假装很淡定,一边又期待着其他人的反应。

    "这个椅子干嘛用的?”

    "老师,这里多了一把椅子!你快看”

    我看着这些“小淘气”,陷入沉思,通过这次“实验”,基本上可以把学生们分成两组,平时的“好学生”一组,所谓的“小淘气”是另外一组。今天的“实验”同样适用,只不过是标准不同,平时是学习成绩好坏或者听话与否,今天则是墨守成规还是实践创新的区别。不难发现,平时的好学生往往习惯于遵守纪律,所以当前方遇到障碍(椅子)的时候,也会报以等待或者遵守的态度;而“小淘气”们虽然平时爱说爱笑,比较调皮,但是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有不服从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比如遇到一把椅子,他们会把椅子拿开或者天不怕地不怕地问“这怎么多了一把椅子?”我们需要的难道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孩子吗?我们要培养的不也是具有实践能力的接班人吗?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这些与其说都是我总结的,不如说是孩子们告诉我的事!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反之,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不断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升华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水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们教会我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ao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