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作者: 筱梦同行me | 来源:发表于2018-06-15 16:08 被阅读0次

声明:拒绝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

1. 轻重的当。

2. 问题中心,个人中心。

3. 深究的、开放的、关联的,发展的。

4. 岂有文章觉天下,来源于经验的反思最靠谱。

以下是详细说明:

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百科全书的图书馆,而是紧急围绕自己的真切需求,去收集一些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信息、知识、技能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那时理想状态。试想一下,在学科分工如此细致的今天,每个领域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信息,都有大量的创新与发展,即便是在某一个单一的领域,要想达到“熟识”和“通达”,至少需要一个人到了50岁吧,这个时候你才能够比较自信地说“我真的了解这个行当”、“我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等等——那么问题就来了,对某一行当的彻底了解需要一个人长达20年、30年的积累,那么在积累期他该怎么办?

我给出的答案就是以上4点,下面一一解释。

1. 轻重得当。

轻重得当是一个“通用原则”,不管你说要发表一个演讲还是做一个策划,或是计划你的人生,都需要轻重适宜,绝对不能平均用力。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兴趣,发展出自己的专长,让自己有一技之长,才有立足之地。记得“罗辑思维”中有类似的观点,大意是说,如今的世界是平的,每个人都可以找准一个点,制造一个突起,那么你就是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的高峰,就有了与他人协作的基础。

对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同样的道理。构建知识体系,最重要的用途,不是侃侃而谈,不是为了人前掉书袋,牛逼哄哄,而是通过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加快你的知识积累,以此解决你通往你人生某一特定目标途中的种种问题。

2. 以问题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时候,我们费尽心力地阅读与体验,却收获寥寥——不是我们不够认真与努力,是看待学习的方式错了,也许书中和别人的那些看似美好的经验与知识,真的不适合你,抑或你没有带着自己的问题,没有带着自己的初心去积累自己的知识,导致邯郸学步,人云亦云,事倍功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问题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意味着“行动”——既然那是你的问题,是你的痛点,那么在得到新的信息、知识或经验时,你就会去尝试、去验证、去试图解决,这就有了“交互”,有了“对话”,而不是在别人的经验和书本里摇头晃脑,纸上谈兵了。

3. 深究的、开放的、关联的、发展的。

既然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就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就不能停留于表层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是值得深究的。“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看,不等于看见,看懂。以我朋友从事的教师行当来说,看似不起眼的一节课,细细深究下来,你能看到任课教师地教育目标的理解、教学的理念、学生的态度、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你能看到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的机械操作与强悍效果,能看到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的精细拆解与缜密组织,能看到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和对协作、会话的强调,能看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生的人本关怀等等。笔者最近参加了“朱乐平一课研究”的研讨会,看到这群教师们,能够对短短的一节45分钟的数学课写出几万字的教学分析,深有感触。(……待补充。)

4. 岂有文章觉天下,来源于经验的反思最靠谱。

读书,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被视为快速提升自我的途径。需要指出的是,读书的简单相对于亲身实践的冗杂,容易激发一些人的“懒惰心理”,认为多读书、使劲读书就够了,岂不知这恰好陷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其本质是一种偷懒,是一种想要找“捷径”的懒惰。“岂有文章觉天下,忍将功业误苍生。”好书太少,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读物,某些人为了写书而写书,净是写一些正确地废话,甚至是误人子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em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