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教学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

作者: 教语文的袁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18:12 被阅读0次
    ✔✔统编中学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蒹葭

    一、教材分析

    《蒹葭》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中的名篇,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在学习第一首诗《关雎》时对《诗经》相关常识已有些了解。另外,这首诗可以理解为爱情诗,这是学生比较敏感的话题,在内容理解方面不会有大的障碍。因此,这节课在环节设计上侧重于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及对“伊人”深层内涵的探究。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有意识地进行诗词积累与储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了解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意象美,感受人物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寻“伊人”的深层内涵,感受了诗人对理想对象执着的追求。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伊人”的深层内涵,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教学方法:采用了诵读法和探究法。

    学前准备:结合课下注释预习《蒹葭》。

    依据目标,设置三个主要活动:朗读诗歌,体味诗韵;赏析诗句,感受情感;拓展阅读,升华文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几千年来,它的血脉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 蒹葭》,走进中国最古老最纯朴的吟唱。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学习目标。

    PPT  1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3、体悟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情感。

    3、探寻“伊人”的深层内涵,感受了诗人对理想对象执着的追求。

    根据学习目标,我们设置了三个学习活动

    首先进入第一个活动

    (二)活动一:朗读诗歌,品味诗韵

    PPT  2

    活动一:朗读诗歌,品味诗韵

    要求:

    1、读准音调、音长,读出节奏,注意句中的停顿和章节之间的停顿。(章节间的间隔可稍长些。)

    2、注意语气的舒缓与紧凑。

    (比如:“所谓伊人”读得稍缓些,感受其情韵的绵长。“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读得紧凑些,感受其追寻的热烈、执着。)

    PPT  4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环节设计:指名读,齐读,指导读。

    设置提问:同学们,这首诗,有一个很明显的写作特点,你发现了吗?什么是重章叠句?

    PPT  5(显示变化字的颜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章叠句,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

    3、知识积累

    PPT  6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诗歌运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可以达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增强抒情气势。

    (在现代歌曲的副歌中也常会用到这种手法。)

    (三)PPT  7

    活动二:赏析诗句,感受情感

    1、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画面。

    深秋时节,露重霜寒。在一条长河边,大片大片的芦苇呈现出素白色,仿佛飘落的白雪。

    2、知识链接

    PPT  8

    诗歌的情感多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在古诗词中,意象都有特定的情感指向。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李白《送别》

    怅惘西风抱闷思,蓼红芦白断肠时。

                                ——曹雪琴《忆菊诗》

    暖则为湛露,寒则为繁霜。

    为露万物悦,为霜万物伤。

                                  ——邵雍《霜露吟》

    蒹葭,即芦苇。深秋时节,芦花似雪,给人萧瑟苍茫的感觉。露重霜寒,又让人感到冷寂凄清。所以在古诗中,芦苇,白霜,常作为“愁”的意象出现。

    3、了解了蒹葭和寒霜的意象特征,请同学们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作用。

    这是一处环境描写,通过蒹葭、白霜等意象,渲染出一种萧索迷离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情景,烘托了诗人怅惘的心情。

    4、诗歌共三章,除了“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外,还有四处,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同学们任选一处进行赏析,展示。

    PPT  9

    赏析

    我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通过词语的变化,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

    学生展示

    (1)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词语的变化,既是对物象变化的描绘,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时间层面上表现了主人主人公公追寻“伊人”的执着、热烈、迫切的心情。

    (2)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这几个地点的变化,写出伊人的行踪不定,说明伊人与我之间始终都是有阻隔的,表现出主人公一直在追寻,却始终不可企及。

    (屏显8)

    (3)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这几个词语描写了道路的艰险、漫长、陡峭、曲折,但即使这样诗人也没有放弃,始终坚持如一。诗人执着的形象也在这几个字中变得清晰明朗。

    问题:这几句诗与屈原《离骚》中一句话,有相同的意蕴。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这些词语的变化,创造了一种视觉距离感,不管追寻者如何努力,伊人始终在前方,可望却不可即,传达出主人公追寻不得的惆怅之情。

    PPT  10

    “宛”,好像。展现了环境的朦胧之美,使追寻的对象亦真亦幻。产生了一种迷离朦胧的意境及审美效果。

    清代的牛运震在《诗志》中评论《蒹葭》,是“《国风》中第一篇缥缈文字”。

    (四)PPT  11

    活动三:拓展阅读,升华文旨

    1、探寻“伊人”,体会“伊人”的深层内涵。

    这是一首写追求心中思慕的人而不得的诗。思慕的人是谁呢?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思念的贤才,一说是招求的隐士,一说是追求的恋人。也有学者说,“伊人”是“道”的化身。中国诗人善于将“善”与“美"凝结成一体,“伊人”寄寓着诗人的理想。

    2、PPT  12

    说一说,他们眼中的“伊人”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帮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人而涕下。 ——陈子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五)课堂小结,

    PPT  13

    无论是明君、贤才、恋人,都代表着美好。从这个层面上说,“伊人”可以看作是美好事物、美好形象、美好生活、美好理想的化身。希望同学们都能如文中的主人公一样,在追寻“伊人”的路上,拥有一颗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心。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一次《蒹葭》。

    (五)PPT  14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蒹葭》。

    2、背诵课外古诗词《式微》《子衿》 。

    (六)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蒹葭》教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fi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