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话

作者: 打开一扇向阳窗 | 来源:发表于2020-04-03 06:44 被阅读0次

    在我国传统的节日中,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关于“清明”两字,据宋代《岁时广记》载:“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节又称为冥节、踏青节、聪明节等。民间有扫墓祭祖、插柳戴柳、春游踏、赠画蛋、吃青团等节日习俗,又有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荡秋干等娱乐活动。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季节上又是春回大地、阳光明丽、万物复苏、景色宜人的时候,这就使得历代文人墨客为清明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习俗。在历代众多的描写清明扫墓祭祖的诗篇中,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最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情景交融,细雨、行人、牧童,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清明风景画。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也描写了清明节扫墓祭祀的情景:“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古人郊野扫墓,哀思逝者的悲痛场面。

    清明节春游踏青是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的习俗。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春风春色,春山春水,到处呈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关于清明春游踏青的诗有许多,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春日田园杂兴》云:“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写出了清明时节农村的绮丽风光。宋代陈与义的《清明》诗描绘了清明节令到来时,人们熙熙攘攘外出郊游的动人景象。其诗云:“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春尽,杨柳微风百媚生。”商宋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则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光的明媚艳丽,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是流传甚广的民谚。在清明时节,人们在春游踏青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折些嫩柳枝条,编成柳圈做成帽子戴在头上,每家还要在门前栽插柳枝。宋代宋伯仁的《清明插柳》诗云:“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诗中写明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同时又对这一习俗提出了疑问。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插柳戴柳、春游踏青外,还有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体育游戏项目。蹴鞠就是踢皮球,蹴鞠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唐代诗人杜甫就有的“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有“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的诗句。

    荡秋干也是清明节的游戏项目之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长安清明》诗中有:“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韦庄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干。”元稹有“花笼撤月竹笼烟,白尺丝带佛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的诗句。宋代也有李山甫“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儿女飞短墙”,李清照的“荡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黄峪的“未到清明先焚火,还依桑下系秋千”的诗句。在诗人笔下,荡秋千充满了诗情画意,难怪竟有人把清明节叫做“秋千节”了,但这些都是唐宋清明时节荡秋千风行民间的最好明证。

    清明佳节,云淡风轻,也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唐代诗人高骈的《风筝》诗云:“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形象地描写了清明风筝竞放的情景。而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描绘早春放风筝图景的传世佳作。在清代有一首《北京竹枝词》对风筝也有生动的描写:“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仗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诗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kg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