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再读《秋声赋》

作者: 千年一梦OK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23:05 被阅读18次

       

      时令已进入了深秋,窗外的雨声不绝于耳,背上突然感到一股凉气,急忙披上一件外套。忽然想起以前读过的欧阳公的《秋声赋》,随即从书架取出《唐宋八大家散文》,翻开《秋声赋》 细细地读了起来……

      《秋声赋》 一文并不长,写作者在夜间读书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这种声音自西南方向而来,由远及近、由弱而强,如秋雨潇潇,如江河澎湃,如惊涛骇浪,如急风暴雨;又好像战士奔赴战场,听不见喧哗,惟有马蹄声碎,人行声急...... 

      在这样一个“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的更深人静清朗秋夜,何来这种怪声呢?作者“悚然而听之” ,而后“醒悟”:“此秋声也”。

      今夜,我也听“秋声”...... 

      起先在屋里听,但所听到的不过是一片 “哗哗哗”的杂乱的声响。于是,我走到走廊上去细听,忽然觉得雨声并非单调的独奏曲,而是一首激情澎湃的交响乐......

        大雨洒在树叶上“哗啦哗啦”,如泼水之声;那急雨打在彩钢板上“刷拉刷拉”,恰似锅里炒豆子;那斜雨敲击在防盗网上 “叮叮当当”,是清脆的打击乐;那落在水泥地上的雨声“滴答滴答”,显得凝重而沉闷;而落到泥土或草地上的声音只能凭借想象去听,那一定是细微而柔和的......

      远处的路灯和高楼上的霓虹灯,在茫茫的夜色中照出一片两片的光晕,很想透过光晕看清一下秋雨的形影,但做不到,只感觉被潮水般的雨声所包围,你的目光,你的思绪完全淹没于那雄浑的交响乐中……

      静心地感受了一番秋夜“交响乐”后,我又回到书房,续读余下的《秋声赋》……

      作者从听觉上描绘了“秋之声”后,接着又从视觉入手写“秋之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作者通过状写秋天之色、容、气、意之景象,烘托了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正因为秋声具有“摧败零落者”之余烈,致使“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这与“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的春天形成鲜明的对照。

      读到这里,我对作者所描述的“秋状”有身临其境之感。记得三四十年前,秋天的气温比现在要低得多, “霜降见霜白”,一旦到了霜降节气,就开始结霜了,早晨起来,四周铺满了秋霜,白茫茫一片,水田里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一阵寒风吹来,浑身发抖,正有“其气栗冽,砭人肌骨”的感觉。荒山旷野则 百草枯萎, 芦苇飘絮,落木纷纷,偶尔传来一两声乌鸦的叫声,更增添了凄凉肃杀的气氛。

      而今不同,现在已是霜降时节,天气依然温暖如春,今天午后竟然雷声隆隆,大雨瓢泼。虽是深秋,也可看到草色渐黄,一些树木开始落叶,但绝没有“其色惨淡”、“其意萧条”之感,无论是小区或是野外依然是树木葱茏,秋花艳丽。如今南国的秋天几乎看不到霜的影子,即便整个冬天也难见几天结霜的日子。

      时光在迁移,气候在变化,四季的景物也在变化,人们因景生情,感受自然也不同。

      作者在描绘“秋状”之后,接着从秋在官职、时令、五行、音乐方面的内涵展开议论,以突出秋主“肃杀”的本性。其中“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两句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纵观全文,作者由秋声联想到万物的凋零,继而联想到人生的易老以及世事的艰辛和人生的坎坷,从而发出深深的感慨。

      作者在文中谈到,草木是没有情感的,尚且有飘落凋零的时候,人是动物中最有灵性的,而最终却“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原因何在呢?作者分析原因: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为争荣”,这些就是使其原有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的缘故。由此作者发问:“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啊!

      此刻,我忽然想到,人活世上,凡事要量力而行,不必去思考自己的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去忧虑自己的智慧不能解决的问题,更不要与强者攀比,如果“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为争荣”,受伤害的必定是自己。人活在世上短短几十年,也不必要“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去虐待自己。欧阳公告诉我们,人所受到的伤害是自己造成的,不要怨天尤人。生命最为宝贵,健康至关重要,快乐也不可缺少,如果我们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谁又会伤害到自己呢?

      文章结尾写到:“但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作者对童子讲了一番道理之后,却发现童子已经“垂头而睡”,秋夜又恢复到“四无人声”的境界,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作者的叹息,那种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愁绪,最终依然挥之不去。

      记得读书时,我酷爱峻青的《秋色赋》,文章所描绘的欣欣向荣的一派迷人的秋色和作者热爱、赞美秋天的那种欢欣鼓舞的激情,令人感动,令人振奋。当时百读不厌,以致背得滚瓜烂熟。而如今重读欧阳公的《秋声赋》却倍感亲切,对于作者的悲秋情绪,以及文中所抒发的苦闷和感慨也极为理解,并深感同情,据说欧阳公作《秋声赋》时五十三岁,也正是我现在这样的年龄,也许是年龄相同的缘故,对自然,对人生、对事业的理解与感受也易于产生共鸣吧。

        曾读过一些《秋声赋》的鉴赏文章,包括语文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在评价作者高超的创作艺术之后,总是要批评一下作者的“悲秋伤感的情绪”,认为是不可取的。我历来对此类批评很反感,觉得这是不顾实际的乱批评。欧阳公一生坎坷,宦海沉浮,改革艰难,心里本来就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再遇秋风萧瑟,秋景萧条,秋声凄凉,心情还会高兴得起来吗?

      据记载,欧阳修四岁丧父,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教他写字、画画,后来进士及第作了官,但仕途“三起三落”, 屡遭挫折,所有这些都在作者的心灵深处必然会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而产生一些悲观情绪,这是极其自然的。

      文章就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作者的情感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是合乎情理的。如果作者在《秋声赋》中,故作轻松,故作旷达,反而显得虚假与矫情,这将失去其原有的艺术魅力。作文贵在有真情实感,正由于作者在面对秋声秋景时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并通过叙述、描写、议论巧妙的表达出来,文章才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赏识与共鸣,使之成为世代流芳的名作。

      读完《秋声赋》,窗外“秋声”依旧,但并不觉得肃杀凄清,却感到些许的快乐与温馨,毕竟比起欧阳公时代,我们幸福多了。在更深人静的深秋之夜,就让音乐般的 “秋声”伴我 入眠吧……

相关文章

  • 秋夜再读《秋声赋》

    柔和的灯光下,端坐电脑桌前,剥一颗花生,喝一口红酒,然后轻点鼠标,翻阅着网页,持续到午夜,这就是我常过的“夜生活了...

  • 立秋时刻再读《秋声赋》

    今夜立秋。恰是读《秋声赋》的绝佳时刻,更多的是意图驱散酷暑,心静自然凉吧。 不一定非要强求自己写水文,分享一些经典...

  • 秋夜情怀

    《秋夜情怀》 胡家德 蛐叫雁鸣俩相情, 落雨風吟各不争。 夜晚相思與誰寄?詩述夜赋言秋声。 依窗眺望雨夜空,...

  • 秋声赋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

  • 秋声赋

    文/欧阳修 编辑/何立群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 秋声赋

    丙申年末,秋高风疾,寒更早于前年,年复一年,草木皆不喜萧瑟,不沐翠装,披枯黄。伴月听风,云淡云清,忽狂风,乌云...

  •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

  • 秋声赋

    凌峰放眼眺, 山色洗更娇。 秋水阡陌满, 金风草木凋。 遐想仙女地, 问云意缥缈。 雨疏重夜花, 声婉数晨鸟。 天...

  • 秋声赋

    恋秋,是因了它的色彩。 江南的秋天,云高风爽,登山临巅,极目楚天之处,枫叶乍红,层林尽染,苍翠相间,绚烂至极。在我...

  • 秋声赋

    诗/江 帆 你听见渗漏的雨水,藏在秋草里 流水绝响。河堤变矮。日子变薄 白云来回飘忽,几乎遮盖住你的头顶 湖水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夜再读《秋声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nz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