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曾国藩

作者: 今日昱言 | 来源:发表于2020-02-07 21:51 被阅读0次

    老爸:有些人物我们时长挂在嘴边,但知之甚少。依此知之甚少而言,还不如不知道那么多,专心认知一二人足矣。

    彤儿:父亲何出此言?

    老爸:盖因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名字,对其有着模棱两可的认识,就以为自己的知识面有多丰富,其实皆是无用之学;走偏的所谓认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知道后,不仅不能有所增益,反倒会让人自满,还以为自己多么博学!

    彤儿:这倒是。

    老爸:曾国藩,有人说他笨,一直流传着“小偷听他背书,小偷都会了,曾国藩都没有背会”的段子。这个段子应该是假的。

    彤儿:假的?

    老爸:对,那只是一个段子而已。曾国藩考秀才考了7次,这不是说明他笨,而是事出有因。

    老爸:曾国藩祖上很多辈都没有出过秀才,曾国藩的爷爷30岁前跟着富二代当马仔,换个吃喝。当然,马仔也不是那么好干的,侮辱是免不了的,终于30岁的时候,他的爷爷不堪侮辱,愤而离开了这些富二代,专心生计,什么赚钱干什么,但主要是种田(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爷爷倒是把侮辱化成了动力)。

    老爸:有一点,他的爷爷做的非常坚定而正确,就是必须考取功名。那个时候考功名有多难呢?学业难不难,倒是其次,对于家境不好的家庭来说,书本、请老师、私塾就是不少的开支,关键是白养一个劳动力,这对普通家庭来说,负担很重。

    老爸:曾国藩的爷爷一供就供了两个学生。

    彤儿:怎么是两个呢?

    老爸:因为曾国藩的爸爸总共考了十几次,才考中秀才。到了后面几次,就是父子俩齐上阵,齐落榜了。

    老爸: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曾国藩第六次考试,也就是第六次院试。院试后,曾国藩因为成绩优秀,可以免去下次院试前的县试和府试,直接参加院试,算是半个秀才,叫佾[yì]生。主考的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需要给他们这些人一句评语,给曾国藩的评语是:文理浅薄,即文章文章空洞,说理肤浅,也就是幼稚的意思。

    老爸:这个评语让曾国藩很受打击,但也点到了他,让他找到了方向。原来,不是曾国藩笨,是他周围的人水平都不怎么样,曾国藩在其中还算是佼佼者,但是走出去与他人一较高低,事情就大不一样了。

    老爸:也不怨曾国藩屡试不中,他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周围的人水平有限,不能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得到的全是赞扬,缺少名师的指点是真的。但经厅长这一句评语,曾国藩找到了方向,找出以前的文章,对照评语,才发现了问题所在。终于,第七次院试中了秀才,而且接着连着中了进士。

    彤儿:所以说,曾国藩是不笨的。

    老爸:对。曾国藩不笨,但是他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倘若没有学政那句评语,他不知道还要在秀才门槛前徘徊多少年,因为他一直得到的都是赞扬,他也觉得自己写的很好,但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考不中。

    老爸:后来,曾国藩点了翰林,挣钱也不多,但为了汇报家庭,自己的长处是考试,就让四弟曾国荃到北京跟着自己学习,考取功名。北京人才多,曾国藩也是认识学霸后,吃饭什么的就带着弟弟取经;也找到出题的老师,给曾国荃辅导,境界、起点自是不同了。

    老爸:从这个事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好的指导老师是非常关键的;在一个没有基础的家里,他们能够提供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在旧社会,人口流动性、信息渠道的狭窄、书籍的缺乏、资金的缺乏,这些严重限制了人们的提升。不过,好在,曾国藩有一个不放弃的心,偶然的一抹阳光照在身上,便让他死死抓住,生生将认知的迷茫世界里,撕开了一道通向阳光的口子,从此,这一领域,阳光灿烂。

    老爸:这件事,还让我们懂得,别人说你好,不一定是真的好,也不一定是他说的假,可能就是他水平有限也不一定。但当结果出来,这便是客观的事实,足以抵得上之前任何的赞美。结果才是事实,如果与日常的认知有了偏差,你要接受他,然后找出问题所在,严肃更正,然后,再去实践,那实践的结果来说话,以此循环。这才是精进之道。

    彤儿: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所不知道的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ov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