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16)

作者: 晓云感恩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2-10-01 00:34 被阅读0次

原文

3.16 对(现象世界)万事万物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法则、过程、条件)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观察,即可获得对过去和未来的洞见。

3.16 Observing these three axes of change-form(dharma),time span,and condition-with perfect discipline yields insight into the past and future.

3.17 名词、含义和指陈对象,这三者(即能指——名词;所指——对象,以及所指通过能指的指陈后显现出的意义和内涵)之间紧密关联,如果其中之一不明,将会影响到对另两者的谛解。对这三者相互关系的潜心体会,将会对“存在的语言”达到深入的洞悟。译者按:此处经文教导的是关于知识瑜伽(又名智慧瑜伽)的修行方法。知识瑜伽主要是通过对圣贤学说与教导的深入参究而达到开悟之方法。

3.17 Word,meaning,and perception tend to get lumped together,each confused with the others;focusing on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ith perfect discipline yields insight into the language of all beings.

3.18 对意识模式(Y种)进行深入的觉察,便可洞悉出某些前S的情况。译者按:此节经文后半段也可译成:便可洞悉出生死之真相。

3.18 Directly observing latent impressions(k)with perfect discipline yields insight into previous births.

3.19 对他人(主要指古今的修行大成就者和圣贤)作深入觉察,便可体证此人之生命(此处的“生命”包括思想、能力、证境、智慧、品德等)。

3.19 Focusing with perfect discipline on theperceptions of another yields insight into that person's consciousness.

3.20 但不能体证出此人所学习和了解的那些客体知识(如此人掌握的复杂的数学演算知识,制作仪器所需的科学知识等)。

3.20 But not insight regarding the object of those perceptions,since the object itself is not actually present in that person's consciousness.


名词、含义和指陈对象

3.16对(现象世界)万事万物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法则、过程、条件)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观察,即可获得对过去和未来的洞见。

对知识和知性给予的重视和倡导。


3.17名词、含义和指陈对象,这三者(即能指——名词,所指——对象,以及所指通过能指的指陈后显现出的意义和内涵)之间紧密关联,如果其中之一不明,将会影响到对另两者的谛解。对这三者相互关系的潜心体会,将会对“存在的语言”达到深入的洞悟。

梵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和最精确的语言,特别是在描述形而上的哲学和生命修行的高深境界时。梵语的特长就是十分善于将极度抽象微妙的对象,描述得生动而真切,将其视觉化、听觉化、感觉化、可思议化的程度极高。

梵文是大梵天S(梵或大梵的S格化形象)所造,故名“梵文”,意即大梵天S所造之文。如是,梵文为天S之化身。梵文是真实世界的镜像和浓缩——包括梵文字母的书写顺序、字母外观形状、语句的书写和念诵等等,皆以各自的方式镜像着、全息着,或浓缩着真实世界的一切——无遗漏的一切。

梵文的发音就是咒语——音。故咒语在梵文里,又名“真言”。又因真言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己能量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精神交流、境界交流、智慧交流和见地交流的桥梁和载体,真言又名“M语”“心语”。修行各派里保存的大量真言(咒语),全部是梵语中各字母音进行组合或排列而成。

两个瑜伽流派——知识瑜伽(Jnana yoga,又名智慧瑜伽)和坦特罗瑜伽(Tantra yoga)。

知识瑜伽主要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来看待“名词、含义和指陈对象,这三者之间紧密关联”。瑜伽士通过不断深入地体会和领悟某些重要词语,并将这个或这些词语带入到冥想和禅定之中细加体究,很快这个或这些词语即会向瑜伽士敞开它或它们的含义——这些含义即是这个或这些词语所指陈的对象的内涵和真相。如此,即达到了我们了解事物、了解自己之真相的目的,而实现生命的开悟和觉醒。

坦特罗瑜伽在知识瑜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来看待“名词、含义和指陈对象”,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将此三者之关系上升到存在的高度和互生相即的高度来认识。在如此关系下,词语即是含义和指陈对象,含义即是词语和指陈对象,指陈对象即是词语和含义,三者是相即关系。如此,“名词、含义和指陈对象”,此三者不是前后次序和递进关系,而是相即一体之关系。

比如,瑜伽士心中观想或口中念诵一个“通”字,这个“通”字就有一种力量和功能——疏通的力量和功能。当你在念诵此“通”字时的意愿指向哪里,如指向身体,则此力量和功能就作用到身体,达到真实地疏通身体气脉经络之目的。再比如,瑜伽士心中观想或口中念诵一个“S”字,这个“S”字就有一种力量和功能,当你在念诵此“S”字时的意愿指向哪里,如指向自己,则此力量和功能就作用到自己,达到将S的各种力量和功能真实地通过自己实现出来之目的。如此类推,什么词语,就是什么含义,就会发生相同的力量和功用。

在坦特罗瑜伽看来,我们的姿势和动作也是一种语言——身体语言和行为语言,我们的思想活动也是一种语言——心语,再加上我们的说话发声的语言,这三种语言都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和功能,因为它们都是词语,词语本身就能产生力量和功能。什么样的词语就能产生什么样的与之相应和一致的力量和功能。就这样,坦特罗瑜伽将瑜伽和修行大大地SM化、形式化和象征化。在身体语言上,发展出大量的语言——“手印”(双手和手指组合成的不同结构与造型);在精神语言上,同样发展出大量的语言——各种复杂的观想方法;在声音语言上,也发展出大量的口舌语言——咒语。

坦特罗瑜伽不再像知识瑜伽那样注重词语背后的含义和含义背后的指陈对象,而是将词语背后的含义与含义背后的指陈对象,根据互生相即原理,全部收纳进词语里来。换言之,在坦特罗瑜伽看来,不再有相对独立的“词语背后的含义与含义背后的指陈对象”,只有词语的存在就足够了。我们需要的是融入词语之中,成为词语本身——通过身体语言、精神语言和口舌语言这三者或其中之一的练习,将自己的身心一切融入进词语之中。当我们成为词语之时,就是这些词语发挥它们力量和功能之时,换言之,也即是我们成F觉醒之时。

因此,坦特罗瑜伽逐渐演变成一个非常SM化、形式化和象征化的瑜伽。此sm话的Z派,名之为“MZ”。

坦特罗瑜伽的理论根据就是此节经文中的教导:“名词、含义和指陈对象,这三者之间紧密关联,如果其中之一不明,将会影响到对另两者的谛解。对这三者相互关系的潜心体会,将会对‘存在的语言’达到深入的洞悟。”

什么是“存在的语言”?存在的语言就是自性之别名,自性中的自觉、自生、自由、自在等皆为“存在的语言”。

“存在的语言”通过“名词、含义和指陈对象”互生相即之关系而呈现出来。


3.18对意识模式(Y种)进行深入的觉察,便可洞悉出某些前S情况。

此节经文后半段也可译成:“便可洞悉出生死之真相。”此节经文需要讲解一下的是“对意识模式进行深入的觉察”。“深入的觉察”就是尽可能地潜入到心灵深处。在不断地深入中,逐渐地就能洞悉出关于生死和Qs的相关情况。

3.19对他人(主要指古今的修行大成就者和圣贤)作深入觉察,便可体证此人之生命(此处的“生命”包括思想、能力、证境、智慧、品德等)。

此节经文教授的是“倒果为因修行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心传方法。通过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心传方法来实现“倒果为因法”的修行。以此方式,当下或尽快地实现将自己的导师或历代瑜伽大成就者的境界、证悟、智慧、功德等转化为自己的所证和所有。

3.20但不能体证出此人所学习和了解的那些客体知识(如此人掌握的复杂的数学演算知识,制作仪器所需的科学知识等)。

此节经文是承接着上一节而言。通过“对他人(主要指古今的修行大成就者和圣贤)作深入觉察,便可体证此人之生命(此处的“生命”包括思想、能力、证境、智慧、品德等)”,也即通过“心心相印”“以心传心”“生命相通”“倒果为因”,当下圆顿地拥有了导师或古今大成就者的一切。但这“一切”是有特指的,其特指对方的思想、能力、证境、智慧、品德等。这些都属于对方的存在之知,都属于对方的主体性真理。关于对方所知事物的结构之知、客观外延之知,是没有办法通过“心心相印”而知晓的。

不仅与大成就者心心相印而达不到知晓对方所了解和忘记的关于事物的结构之知,就是明心见性后,也还是没有知晓事物的结构之知。大彻大悟,悟的是什么?悟的是自性。开悟后所得的是事物的存在之知,是明透本性,而不是事物的结构之知。

欲得事物的结构之知,必须跟随掌握相关知识的科学家和学者学习,那是因为这是人类的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知识和学问:一个是存在之知,主体之真理,先验之智慧,生命之学问;另一个是结构之知,客体之真理,经验之凝结,物理之学问。两者之间断不可混淆!

相关文章

  • 2019-02-26

    练习瑜伽要按照瑜伽经练习瑜伽 经

  • 【Day2.瑜伽两部经典著作】

    [玫瑰]《瑜伽经》和《哈达瑜伽之光》是练习瑜伽的人必备书籍,习练体式、研读经典你将得到升华。 [玫瑰]1.《瑜伽经...

  • 瑜伽经

    《瑜伽经》31句说到的:痛、心里抑郁、发抖、呼吸紊乱称为压力状态vyutthana samskara,练习的...

  • 瑜伽经

    要改变我们的视觉,就要改变事物的外表,但如果我们能治好那有偏见的眼睛,就没有任何东西会带有色彩了,如果我们不从心去...

  • 瑜伽经

    为了了解内在的平和,你的心必须是安静的;否则,真理会被扭曲! 感想:也许这这是应了冲动是魔鬼这句话。虽然事情的本质...

  • 《瑜伽经》

    《瑜伽经》由梵文写成,在翻译上非常困难。现存的英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但译法各有不同,有时分句也不一样。这篇译文只是根...

  • 《瑜伽经》

    《瑜伽经》内有一梵语箴言:Yoga Citta Vrtti Nirodha(Yoga,瑜伽;Citta,意识;Vr...

  • 瑜伽经

    1.33心的平静来自对德行的培养:对幸福的人友善和对不幸的人慈悲,对有德的人喜乐和对邪恶的人冷漠。 1.34也可以...

  • 瑜伽经。

    遇见一个掉落的物品,一本经书,书名为瑜伽经。拾起。 在路上看了起来,看的津津有味。 照着书上学了起来。学会技能瑜伽...

  • 《瑜伽经》

    全书分为四个篇章:三摩地篇、练习篇、成就篇、解脱篇 三摩地篇 开篇阐述了——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 整个外在世界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瑜伽经(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rj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