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客观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他1958年发表的第一篇有名文章的主题,在温尼科特看来,独处能力被看作是个体情绪发展成熟度的一个标志。通过学习老师的课程,并收集阅读相关资料,我的理解是:
一、关于独处的能力
温尼科特在这里说的“独处”其实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能力。是指一个人即便孤身一人,内心依然具有充盈感和安全感,即使是一个人,也照样能够顺利且有效地完成心之所向的活动。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独处不利于力量弱小的个体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存活,人类选择群居的方式和各类利他行为,都是为了提高整个种族的适应性,更有机会流传基因。因此,自主选择积极独处的人,往往有足够的自信和力量独自面对生活。马斯洛认为,积极独处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他们独处并享受孤独。
二、关于情绪的成熟标志
情绪,是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有正面情绪和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的重要一环。人的情绪又有天生的情绪也有后天习得的情绪。情绪成熟是个体独立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包括好与不好的)问题的能力。这关系到停止责备他人,担负起责任,积极地面对生活,勇于表现出自己的正义感,这是一个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
三、关于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对于个体而言,6个月-2岁是个体化分离时期,在这一成长阶段,婴儿学会行走后,探索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大,与周围环境和人有更多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分离-个体化的体验。到20个月时,婴儿似乎需要母亲更多的亲密,但似乎又要逃离这种被亲密控制的感觉,而处于一种矛盾的整合期,把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个时候个体能够获得独处能力是建立在他人(母亲)在场时个体的反复独处体验上的,母亲情绪的稳定性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到了24--36个月,进入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时期,这个时期儿童要整合好的和坏的母亲在内化了的意象和自己,也就是说内在客体进入了孩子的内心,这是有发展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前提。马勒认为婴儿如果能够非常明显的完成分离—个体化,也就是说婴儿已经具有客体永久性,能够在母亲不在场的情况下,独自玩耍,而不会过分焦虑不安,就为将来成年后能享受独处的孤独感,能够大胆的去探索和发展人格的丰富性,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打下牢固基础,也是完成了温尼科特所阐述的“我”、“我是”、“我是孤独的”三个阶段的心理发育成长过程,完成好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或者叫灵魂的诞生。童年时期的分离—个体化任务顺利完成,个体能够安心的独处,代表着情绪发展成熟的起步。
随着个体继续发展,将会经历幼儿期、小学期,能够更长时间地离开母亲、离开家庭去探索外界,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八阶段理论,如果个体获得理论中提到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勤奋感后,进入到青少年阶段。特别是在青春期(12~18岁)面对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面对着同一性的任务,个休需要建构对“我” 自己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包括明确 “ 我是谁 ”、“ 我的价值 ”、“ 我选择的未来生活” 和“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命题。顺利完成同一性构建的人能够明确自己的做事目的、对预期中可获得的认同有自信心,有获得收获、成功、胜利的幸福感。顺利完成这个阶段的心理成长,个体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面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所以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完成自我认同,能够自信的独处,代表着个体情绪发展的初步成熟。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理论,中年期个体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繁衍对停滞”,也就是不断生成与固定化的矛盾,部分个体可能是生成与丧失的矛盾。这一时期的个体面对的可能是: 在生理方面的退化、认知能力的稳定或下降;职业方面的瓶颈感或因突破获得的幸福感; 家庭关系方面面临子女的“分离—个体化”、子女成家带来的新的家庭关系;亲友病故、新增人际关系减少甚至没有,以上变化可能会引起个体对孤独感体验增强,主动或被动地面对“独处”。如何面对并消化“独处”所带来的情绪,可以反映出个体情绪发展是否成熟。中年期的独处,更像是一种选择,一种可能更符合人的发展的选择。中年期具有繁衍感,我们能够自如的独处,也代表着个体情绪发展的真正成熟。
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马勒理论,以及温尼科特的理论,独处的能力远远不是自动获取的,是在个体从幼年、到青年、到成年的成长阶段,在父母的养育以及个体自己的努力过程中,各种内外部、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后建立的一种成熟而完善的心智模式,是个体内心世界充盈丰盛的爱,内心足够的安全感、内心足够的价值感和力量感的体现。这样的独处必然是内心安静而丰盛,能够有效管理情绪、明白自己眼下想做什么、能够发挥自我意志、享受当下的过程。是在真正享受着孤独,而这正是每一个人体情绪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愿我们每个个体都能够完成好心理的构建,具备独处的能力,享受自己的美好人生。就象刘若英《我敢在你怀里孤独》里写到: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独处是将自己无限放大,相处则是尽可能地缩小,去适应别人空出来的位置。而恋人间最好的状态就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