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中哪种情感最多?恐怕是乡情吧。即使是豪放不羁的李白,游走天下的徐霞客,也都逃不出思乡的困扰。
我曾跟学生开玩笑说,中国的诗人,即使是厕所建得离家远些,上厕所时也能思乡。
然而,于我而言,这思乡的情感,却淡的多了。
自从大学毕业后,我曾独闯到南方,在离家数千里外的一所学校教书。要说不习惯的,也就是南北方气候和饮食的差异——在思乡这方面,我的胃走在了大脑前头,南边的饭菜最初吃几顿还觉得新鲜,时间稍长,习惯了北方口味的肠胃实在对南方的酸辣没有感情。不过那时最想念的不是故乡,而是烙饼。倘若邻居搬来个卖烙饼卷肉的,我的乡思就能治好一多半。后来自己学会了做饭,这份由肠胃发起的乡情也就淡了。
再后来,独自北漂。因为同在北方的关系,帝都饮食让我觉得舒适,更引不起思乡之情了。每年过节回家乡,还觉得买票挤火车是个麻烦。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春节都没有回家,心中除了对父母有些歉意,只觉得无比轻松,似乎少了一件繁杂的工作。而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我一个。一个河南的朋友更久没有回家,我问过他,他说家在农村,回去了要面对各种亲戚的催婚、质疑,实在很烦;另一位东北的朋友喜欢在过年时四处旅行,有时他的父母来帝都看他,他是好几年都没回过故乡了。
乡情的淡化,固然有社会进步的原因——通讯和交通的进步让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一出门就石沉大海,只要还有中国移动,就没有“乡书何处达”的寂寞。另外,现代人的生活也越来越趋于独立模式,人和人之间仍然需要合作,但这合作可能是远隔千里、超越了时空在互联网上完成的,甚至很多时候我们把情感的寄托都渐渐转移到网上,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我们是戴着面具的,可以做自己平时幻想中的人,网上的朋友不会对你指手画脚,让人觉得更轻松。再者,城市的建设和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趋同,不论在哪个城市工作、生活,无非都是地铁公交便利店、快餐米线肉夹馍,这让我们融入异乡变得容易了许多。
最后一点,恐怕就有些悲哀了,就是父母和年轻人生活观念的隔阂。这些年中国的变化太大、发展太快,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代沟”所能形容的,而我们文化的发展速度无法弥补这个隔阂,传统文化中很多成分不能给青年提供支持和安慰,反而是束缚和限制(比如那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多少年轻人恨之入骨),使得两代人之间越走越远,有的甚至如同寇仇,让年轻人无所适从,甚至很多年轻人背负着一种犯罪感,更想远离自己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
海明威曾把一战后的青年成为“迷惘的一代”,我想这个词用在今天的中国青年身上可能也合适吧:传统的价值观念不能给今天的我们以指引,而我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只有被时间拖着被动地前行,走向我们看不清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