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里这些天,发现幸福同学有了句口头禅:“凭啥呀?”
每天只能看2个小时电视,凭啥呀?
“要去洗漱了,凭啥呀?”
“赶紧去刷牙,凭啥呀?”
“快来吃饭,先别玩了,凭啥呀?”
小家伙貌似对父母的任何一个建议或规则都特别不服气,潜台词就是:“凭啥听你的。”
宅在家里哪都不去,看似是有了大把亲子时光,原想好好陪陪孩子,可宅在家里没两天,发现地上的“鸡毛”比原来更多,不是一层,而是一堆一堆的。
从早起后的洗漱、早餐,到每天手机电视看不停,再到生活作息的颠倒,这些都让老父母亲焦虑不止。无奈焦虑之余,大家开始想到规矩和规则,于是拿出抓到救命稻草般的劲头给娃制定作息规则,比如:
8:00 起床
8:30 早餐
9:00 读书
……
作息规则详细之极不亚于工作进度表,制定完之后“啪”的贴到墙上,通知孩子以后咱们就这么过宅家生活。
这么完美的工作进度表,不不不,是生活作息表,执行的情况如何嘞?
十有八九的回答是:“不好”。
作息表好像并没有让孩子更好带,反倒让娃对父母的要求更加不服气。本来的一地鸡毛,因为孩子对作息表的不配合又多了一层,最后作息表不了了之。
你的作息表孩子不配合可咋整?
1、作息表是给孩子用的,你征求孩子意见了吗?
很多时候父母倾向于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要求孩子,生活作息也不例外。但即使宅在家孩子的宅家生活也是孩子的,这个作息表合不合理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孩子。
也许你会说孩子要求一天看5个小时的电视,难道我也答应吗?
让孩子有发言权不代表按照孩子说的做,将孩子纳入到作息和规则的制定中,听听孩子对每一个规则的意见和想法,同时也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这时规则的制定变成了一次父母与孩子深度了解的机会,谁说这不是亲子时光呢。
2、作息表孩子参与制定了,但有些依旧完不成。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一项规则制定了就能够很好的去完成,尤其当孩子面对规则时。如果孩子没做到,父母的埋怨和指责还有强制轮番上演,但这些未完成的规则真的合理吗?
你做过这些约定吗:
一个月读一本书;
每天6点钟早起;
每天10点睡觉,不刷朋友圈了;
今天就要开始减肥;
……
这些约定和计划完成了吗?如果没有,是不是有若干个理由告诉你规则和计划的不合理性,但当规则遇到了孩子,这些规则是否也有不合理性呢?
当规则不能被执行,首先不要急着指责孩子,先听听执行者-孩子的想法,也许TA需要支持了,也许规则真的有必要调整了。
作息表和规则都是为人服务的,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彼此都舒服,如果你家的作息表让彼此都难受,赶快调整下吧。
不被规则约束了,规则背后每个人的感受才最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