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今译】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因此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道,万物兴起而不造作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与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不自居其功,功绩却永恒不灭。
【解释】
这次谈谈本章的最后两句。
首先我们得明确圣人是什么人?诸子对圣人的定义可不一样,儒家眼里的圣人在于善,在于仁,是能够恢复礼乐、振作颓废,是主动承担道德义务并推行至天下的人。但老子的看法则截然不同,圣人应该是洞彻大道的奥秘,实践大道的真理的人。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世,并非他们消极懈怠不做事,而是圣人深知人在天地间立身,必须道法自然,必须敬畏真理,遵循规律,万物的生灭、荣枯、兴衰皆有其内在规律,外力强加干涉只会形成阻碍、构成威胁,因此决不能肆意妄为,作出违背规律的事,好似禾苗生长,你急不得,拔苗助长的结果就是适得其反。这个道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已经越来越被理解和重视,中国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建国初我们搞计划经济,大到导弹卫星、小到粮食布匹,国家都要计划调控,这些手段看似积极作为,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市场和需求瞬息万变,用大而化之的宏观政策和滞后的指令去约束交易行为,结果肯定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甚至形成阻力。现在,我们搞市场经济,尊重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下放削减各种审批监管权力,让供需双方的力量去平衡价格,依靠利益机制激励市场主体去参与创新和竞争,国家管的事情少了,经济反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不就是无为之治的成功事例嘛。
那么行不言之教呢。《尚书》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大道理、卖弄知识谁都会,可真刀真枪、脚踏实地做事就难了。从本质上看,说话没有什么成本,既没有费时耗神的机会成本,也不要担着失败的风险成本,因此世界上从不缺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的人,他们越是声嘶力竭,听者越是反感恶心,孔子对这类人是深恶痛疾,说他们“巧言令色,鲜以仁”。言传不如身教,唯有行动才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因此圣人摒弃说教,而是注重用践行大道的行为,去感化他人的思想,去匡正世俗的偏颇,去引导文明的轨迹。此谓圣人不言,而天下化之。
圣人这种无为不言、守道持中、行有所止的处世态度,贯穿于万物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中。事物启蒙生发,圣人就顺其自然,不加以遏制和干扰;事物繁荣壮大,圣人就荫佑扶持,但绝不据为己有;对于付出的辛劳,不会当做一种资本;即使有了成绩,也不会居功自傲。圣人有功而不居,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个功是宇宙法则自然运行的结果,是万事万物生而不息、不断与环境抗争协调的结果,与人何干?这正是圣人伟大之处,顺势而为、量力而行,事未竟则置身其中,功已成则超然物外,潇洒圆通、行无挂碍,因此能够成为天下表率,万世受人景仰。
(第二章完)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