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非暴力沟通》

作者: 杂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2-04 23:09 被阅读34次
    No.35《非暴力沟通》

    一个问题

    多年前,有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冯远征饰演的男主角安家和,因为对妻子的怀疑,从深爱逐渐转化为畸形的控制欲和冷酷的家庭暴力,最终走上杀人、自杀的不归路。从这部电视剧开始,语言暴力、冷暴力、家庭暴力等等社会话题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我们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会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的道理,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最常见的就是家长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怎么就那么聪明呢”;在家里两口子吵架常常就是“你还是不是男人?瞅你那窝囊样”,“能不能过了,不能过就离”;工作单位里面,当某人没有完成好工作任务时,上级领导往往是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诸如“不长脑子”、“笨蛋”、“猪”之类的评语立刻戴在了员工的头上,更有甚者还会大喊“不能干滚蛋”、“我要是你早跳楼了”等等。

    这些都是“暴力沟通”的表现,这样的训斥和所谓沟通,不但不会起到积极的正向效果,往往还会在被指责人的心理留下长久的阴影,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往往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阂甚至敌视。

    语言是窗户,打开了,会有阳光照进来;否则,它们就是墙,会让你撞得头破血流。

    我们内心都是热爱生命、乐于互助、渴望沟通的,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至互相伤害呢?有没有一种方法,有效消除暴力和隔阂,让人与人之间沟通无碍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非暴力沟通》将会引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教会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沟通”,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从而建立合谐、有爱、通畅的生活和社交圈。

    《非暴力沟通》一书被联合国定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和争端的实践指导手册,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2006年地球村基金会和平之桥奖获得者。非暴力一词取自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一词的中文意译,简写为“NVC”,因为本书的内容强调爱、和谐和幸福,所以也有人把书名译为“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主张、新概念,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把爱融入生活,核心方法是改变我们的谈话和聆听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意别人的在意”,“听别人想说的,说别人想听的”。

    通常我们听到批评时,本能的反应是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当我们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之后,我们会倾听和观察批评者,了解批评背后的感受及需要,而不是受本能支配立即反驳他,这样我们便有可能发现问题的真相,对彼此双方的立场产生全新的认知,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和对抗。

    通过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同时,它还促使我们认真观察,发现正在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这种方式虽然简明,但你会发现,它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谈话和倾听,即: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认真地关注和倾听他人的感受。这两个核心各有四个相同的要素,即:观察,明确地表达观察结果;感受,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需求,引发此感受的需求是什么;请求,向对方提出具体的请求而不是命令。我们可以把这四个要素精练为四个字:“观、感、需、求”。

    一个故事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观、感、需、求”四个要素,我们先举一个小例子:

    假设你是一位母亲,家里有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的儿子,你下了班,回到家,儿子正坐在沙发上打“王者荣耀”,家里是一片脏乱,如果你受本能应激反应的支配,大吼一声:“写作业了吗?别玩了,赶紧把你那赃鞋、臭袜子收起来!”,儿子的反应可能是装没听见,继续战斗,你要是再喊,他就可能跑回自己屋里把门一关,还得来一句:“快点做饭,我饿了!”

    但是如果你这样说呢:“儿子,我看到门口有一双脏球鞋,茶几下面有两只脏袜子,电视机旁还有三只,我不太高兴,你知道妈妈喜欢整洁的。”

    接着,你说:“妈妈要去给你做你最喜欢吃的红烧排骨,你是否愿意把脏鞋和袜子放进洗衣机?”我想,这时候只要不是太没心没肺的孩子都会乖乖地按你的要求去做的。

    同样的场景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关键处就在于你这位母亲所运用的沟通技巧,第一种方法显然是失败的暴力沟通。

    而第二种策略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维度的应用:首先是“观”,你清楚地告诉儿子所看到的事实,脏鞋和臭袜子的位置和数量;然后是“感”,你明确告诉他你的感受,不高兴;其次是“需”,摆明你的需求,要整洁;最后是“求”,注意这里使用的字眼是请求而不是命令,你是否愿意将鞋和袜子放进洗衣机里。

    通过这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借助“观、感、需、求”这四个要素,母子二人在非暴力沟通的情境下,实现了顺畅、自然、和谐的互动。

    四个要素

    第一要素: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胡说八道”这个词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作出了评论。的确,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作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它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客观地说出观察结果,而不是评论。

    比如公司老王连续二天迟到,观察的结果就是:他昨天迟到了5分钟、今天迟到了15分钟。

    非暴力沟通要求不要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观察是客观事实,而评论就容易使人感觉到被批评,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进一步沟通。同样是员工老王,如果在公司晨会上你把观察结果换一种表述,说他“经常迟到”,这就是评论,如果老王确有不得已迟到的理由,由于被下了“经常迟到”这样的负面标签,他可能就会产生不服情绪,或者反驳、或者对抗,总之不利于沟通和改进。

    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是掌握非暴力沟通的基础,尤其不要轻易给人下诸如“懒惰”“愚蠢”“傲慢”之类的负面标签,即使是“厨师”“司机”这类的中性标签,也往往会影响我们全面地了解一个人。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第二要素:感受

    通常人们认为感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不是倾听自己。其实体会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友情,还可以改善工作关系。

    桑德伯格在Facebook工作一年之后,发现有人在议论她,而且言辞相当犀利和不近人情,她跟扎克伯格说起这件事并委屈地哭了,扎克伯格安慰她说:这种指责是无稽之谈,也没有人会相信,然后他问桑德伯格,你想要一个拥抱吗?桑德伯格事后说,她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扎克伯格也报以充分的理解和同情,使他们之间的信任更牢固了。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是他人的需要、期待和言行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了解这些以后,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应该多用“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感受。比如你对员工说:“你昨天把公司的合同放在前台了,我感到很恼火,因为我不想让无关人员看到合同的内容。”

    如何提高表达感受的能力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二是建立并细化表达感受的词汇表,用准确具体的语言表达感受,只有你说得越清楚,他人的回应才可能越对路;三是在表达感受时学会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第三要素:需求

    大多数人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出现矛盾时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其实人的感受来自于自身的需要,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是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他人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张先生是一家银行职员,看到一个客户准备把60万的大额存单转存到其他银行,他便马上跟客户沟通,得知客户是想购买理财产品,也渴望了解更多的理财知识。于是张先生打开电脑,为客户耐心讲解了基金知识,还针对客户需要设计了一套理财方案,最后客户不仅认同了方案,还从其他银行转来20万元,委托张先生代其理财。

    张先生沟通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站在客户需求的立场上,为客户规划盈利,同时也保住了自己银行的存款不流失。这说明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第四要素:请求

    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马歇尔博士总结了五个小贴士就是:具体表达请求,明确谈话目的,引导对方反馈,关注他人反应,区别请求命令。

    我们来看看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是如何玩转请求的。一次他和同事到曼哈顿出差,吃完早餐后,同事去买报纸,十分钟后空手回来,嘴里还骂骂咧咧。原来他在报刊亭拿了报纸并递给老板10美元,那人居然不接他的钱,还把他手里的报纸夺了过去,并教训他说:“我的工作不是在上班高峰期给别人找零钱!”卡耐基的同事说:“我敢打赌,像他这种爱发脾气的人是绝对不会给别人兑换10美元的!”

    卡耐基说:“我愿意接受这一挑战。”于是他走到那个报刊亭,用一种胆小的外地人的声音对老板说:“先生不好意思,不知道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那个老板随口问道:“什么事?”卡耐基说:“我是外地人,我需要一份《纽约时报》,但是我只有一张10美元的票子,我该怎么办呢?”还没等卡耐基把话说完,对方就递给卡耐基一份报纸说:“拿去吧,这不是什么大事。”卡耐基的同事亲眼看到这一幕,称这是54号街上的奇迹。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卡耐基在请求时不仅具体表达了请求,还引导了对方反馈,实现了沟通的目的。

    沟通是双向互动,谈话是为了表达自己,倾听则是为了了解他人,并给予反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呢?马歇尔博士从态度、方式、时机、语气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一是要全身心地倾听,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为他人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二是提问给予反馈,倾听他人表达之后,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如果使用疑问句来反馈,更有助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进一步补充。

    三是把握反馈时机,一般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需要对方确认;再就是一个人说话有明显的情绪时,也会期待得到反馈。

    四是把握反馈语气,如果我们的语气是在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下结论,就不会使人反感。

    倾听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用于创业项目开发同样能带来巨大的财富。扎克伯格高中时发明的mp3插件Synapse智能软件就是通过分析用户的倾听习惯,为听众匹配爱听的歌曲。因为这款插件,美国在线为了争取他的加盟,开出来令人乍舌的百万年薪。

    结束语

    总之,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它重视诚实表达,提倡专注倾听,促进有效交流,它可以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好用好非暴力沟通“观、感、需、求”四要素,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金句: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沟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35《非暴力沟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jm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