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娱乐大事件
非哲学系废柴盘点斯科特的科幻宇宙

非哲学系废柴盘点斯科特的科幻宇宙

作者: 7c20b9201573 | 来源:发表于2019-05-04 20:27 被阅读9次

他是个出色的广告导演,一年出上百条广告,携手乔帮主带领苹果宣传片登上时代广场。他也是个天才电影导演,首部执导的长片就冲进戛纳提名。他更是个实力爆棚的类型片导演,无论什么题材都能得心应手,无论什么类型都能开创新纪元。他就是雷德利·斯科特,82岁宝刀未老,至今奋斗在第一线。

他与希区柯克、丹尼·博伊尔共称英国最伟大的导演,但他不同于希区柯克,一生只把爱放在悬疑片,也不同于丹尼·博伊尔,每部电影都带着后现代的标签。他没有人设,没有标签,甚至没有刻意选择。他执导的历史战争片《黑鹰坠落》、科幻剧情片《火星救援》、公路片《末路狂花》三次冲进奥斯卡,不仅能打动专业影评人,也能捕获普通观众。《火柴人》、《汉尼拔》、《天国王朝》部部都是票房口碑本没打,妥妥的豆瓣8分导演。

一个能拍好战争片的导演,毫不意外地会拍好历史片,一个能拍好动作片的导演,也毫不足奇地能拍出悬疑片。可是一个能拍好历史、战争、动作、悬疑片的导演,并不一定能拍好,并且敢于尝试科幻片。而雷德利·斯科特不管什么题材都敢拍,还什么题材都拍得观众心服口服。他不是个典型的科幻片导演,也不擅长用科幻片特有的手法展现科幻,但是他却开创了科幻电影的新类型,太空惊悚片,开启了科幻电影的新风格,赛博朋克。

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拍出了太空惊悚片的典型代表《异形》,而同在1979年的我们,才刚刚开始决定迈向科技。1979年,那张“在太空中没人听见你的尖叫”的海报风靡影坛,《异形》成为每个对太空充满幻想的影迷的噩梦,也成了之后90年代大陆影碟店的镇店之宝。30分钟的漫长前奏,如今的主流观众看起来略感无聊,但在那个充满对太空憧憬的年代,一丝不苟地满足了所有地球人对于太空生活的幻想。30分钟后,高潮开启,每个影迷的神经细胞都被激活,那个被叫做异形的怪物张牙咧嘴地向人类扑面而来,它们喷洒出腐蚀的粘液,它们撕碎好奇的人类。作为人类的我们害怕异形,我们也渴望异形,我们与这个太空怪物展开生死博弈,在浩瀚的太空中,在窄小的飞船中,寻找生命,也寻求意义。

斯科特点燃了这个经典系列的火炬,之后由詹姆斯卡梅隆、大卫芬奇、让皮埃尔热内依次接力,尽管后面三位都是顶级导演,但是却把这个系列带向了车祸终点,一个女性角色被异形怪物反复捆绑折磨。眼看《异形》这个系列就要烂尾退出影坛,斯科特却一手抢过IP大旗,30年后,带领《异形》重生归来。两部前传《普罗米修斯》、《异形契约》在豆瓣上评分不算高,但正因为有了这两部前传,才让“异形”这个系列有了质的升华,才让"异形"跳出了简单的太空惊悚片。

也许从1979的第一部《异形》开始,斯科特就酝酿了一个反派的人造人角色,在《异形》第一部中,人造人艾希对于大荧幕里的人类就是一个反派。到了《普罗米修斯》,人造人大卫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别有用心地把异形试品放进哈洛威博士的饮料里。再到第二部前传《契约》,一个疯狂的镜头,让我们看到大卫驾驶整个飞船的异形怪物消灭一个星球的生命,他又成功占领了契约号飞船,将会带领整个飞船的异形怪物去消灭地球。一个完全黑化的人造人出现在大荧幕上,一个被人类复制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将要毁灭人类,反派获得了最大的胜利,反派也意外成为电影的主角。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斯科特导演呈现出一个反向思考、怀疑科技的态度,不得不让影迷在科技的狂欢中抽离出来。

在此基础上,斯科特的调度引发了更多宗教与科学的思考,两部前传,彻底让一部简单的科幻电影走向了哲学终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做什么”,这是北大保安每天追问来访者的四大经典问题,也是人类发展至今反复追求的问题。第一部前传普罗米修斯号上,人造人大卫在反复观看一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电影的主题只有一个,人类最大的劣根性就是拼命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这是我们人类的劣根性,也是人造人大卫的劣根性。于是我们拼命地寻找造物主,我们拼命地想要带回异形,哪怕付出无数次血的代价。同时也是现实中的人类,不断飞向太空的劣根性,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人类的好奇,也来源于人类的欲望。

即使电影看完你不相信人类创造的科技会毁灭自己,你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造物主,但你至少开始有了反思,开始有了对宗教与科学的重思。普罗米修斯号上有两位伴侣科学家,肖恩博士与哈罗威博士。前者是坚实的有神论者,后者是极端的无神论者。电影的最后,有神论者,姑且活了下来,无神论者看到了打破他三观一样的怪物,这就好比是一个从不相信鬼神的东方人吃饭时看到了饭精,吃苹果时看到了苹果精。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被彻底打破。其实宗教与科学本不是一个能一次性一决高下的认知,世界是无限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而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崇拜,不管是已知的科学,还是未知的宗教,都应该保持一个尊敬、崇拜,但同时怀疑、探索的辩证态度,即目前西方流行的有智崇拜。人类之所以不断学习研究,不断了解更多文化,就是为了打开眼界,培养对这个世界更开阔的认知,我们所知的科学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我们所疏远的宗教也并不是完全无理的。

斯科特的创作极具内涵与高度,他不会炫耀特效,也不会炫耀科学理论,而是站在科学的基调上,把观众带领到哲学的范畴。同样的手法也运用在《银翼杀手》,这部堪称开创赛博朋克电影风格的开山之作,在电影预算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斯科特用最简单的手法展现了他最想要的灰暗、压抑、冷淡,即他所说的拍摄三大法宝:黑夜、潮湿、烟雾。于是我们看到了阴湿的画面、冷酷的镜头、演员沉重的表演,一个冰冷的机械风格,使得很多拥抱消极的影迷为之疯狂。他不同于卡梅隆,玩科幻玩到让人叹为观止,他也不同于诺兰,玩科幻玩到血脉喷张,相反,《银翼杀手》在斯科特的调度下,异常冰冷,异常沉着,却又异常深邃。就如同当年日本冲击奥斯卡的影片《百元之恋》,消极也有消极的美,不是所有获得成功的角色才能打动人心。

很多人会把《银翼杀手》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做对比,如果非要说出不同,那前者可能更加注重人类内心本性,而后者更加注重人类外在行动。它们都共同的往外走,想要探寻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但不同的是,《2001太空漫游》探索到了一个宏观的世界,一个人类发展进化的宏观俯视,而《银翼杀手》越往外走,却越微观地思考人类本身,回归到人类内心情感。

一个牛逼的科幻片导演,不光会让我们看到爽,也会让我们看到反思,正如雷德利·斯科特,他不光向我们抛来一记记问号,更向我们抛了一个个有力的宗教感叹号,哲学省略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哲学系废柴盘点斯科特的科幻宇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mf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