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事物,对学过的知识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一旦定格,就惯性的这么认为下去了,即使有人指其非,我们也有挡箭牌:过去的人都这么说。《论语》是从古到今被人解释的最多的孔子语录,不同时代的大儒有时意见也是相左的,但这不妨碍我们这些后学者,取合自己脾味之说,作为自己的学养基础。所以,徐建融先生近日对《论语》的新得,或可作为我们夏日消暑的琼浆、思想的甘露。
孔子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士的人生内容。历来对它的解释,基本上没错。但于“依于仁”释为以仁爱为依托,非。因为仁爱本属于道德的范畴,如作道德的意义解,何必于志道、据德之后再来一个依仁?
我以“依于仁”释为“做好本份的社会工作”。盖“仁”者,“克己复礼”。就是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都要服从并做好社会安排给自己的工作。孔子的理想当然是道,其所希望从事的工作当然是从政或者教育。但当社会安排他当仓库保管员,他便认真做到“会计当”;又安排他当畜牧饲养员,他又认真做到“牛羊茁壮长”。叶恭绰,今天社会需要他从事邮政,明天需要他从事交通,后天又需要他从事财政┄┄他无不一一服从并认真做好。是皆为“依于仁”。
《礼记•学记》论“学”有四: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正好对应《述而》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道是藏的,德是修的,艺是游的。仁怎么是息的呢?盖如上所说,仁是具体的工作,也即实在的事。息有数义,于事则有二义,一停息,二生息。即做任何事,须“行其所无事”,乃能“息事宁人”。切忌折腾多事、无事生非。故知这里的“仁”,非指虚的道德意义上的仁,而是指实的,克己复礼以做好本份工作为仁。
如此,孔子所论士的人生内容便为:志存大道为公、根本品德高尚、做好本份工作、丰富艺术修养。
“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士的人生既以给人食为重要内容,则“依于仁”当作实解。若作虚解,则人生内容中无实事矣,士乃成了夸夸其谈、游手好闲之辈。
徐建融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项目十二卷本《中国美术史》宋代卷主编、清代卷副主编,《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工诗文,擅书画,精研美术史论、书画鉴定。出版有《法常禅画艺术》《晋唐美术史研究十论》《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晚明美术史十论》《国学艺术十论》等百余部著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