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老师选择公开课,估计选择练习课的比例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练习课难把握,不仅是学生,还是教材在处理时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而平时的练习课,大部分老师的选择,要么逐条讲题,要么复习相关知识,或者是挑几条认为有价值的题目讲一讲,其余的题目直接做完,对下答案即可。练习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常常是游离偏多,整个练习课的课堂,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显得有些烦闷,提不起兴趣。
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和“比的意义”的练习课,按照我教学惯例,我选择其中有价值的题目重点讲解,其他相关题目做适当提醒。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练习题学生独立审题后,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
有学生迅速反应:应该把90°按比例分配,因为这是个直角三角形,一个角是直角,其余两个角的和就是90°。
他很满意自己的回答,其他同学也报以赞同的目光。
师追问:不可以用180°按比例分配吗?
学生回答:不可以,因为有个角是90°,不用算了,180°是三个角的和。
师继续追问:如果我非要用180°按比例分配呢?
生:那就不是3比2,应该是3比2比5了!
师小结:90°是两个锐角的和,按比例分配时对应的比是2比3,而180°是三个角的和,对应的比就应该是三个角的比。
至此这道题目的理解比较到位了。本想继续下面的题目,想起练习中经常碰到的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我想不如往下拓展开去试试。
我便说道: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改成等腰三角形,其中两个角的比是2比3,要求这个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呢?
学生一下子提起了兴趣,认真思考起来,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在交流中,学生很快发现这道题有两种情况,因为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三个角的度数只比可能是2比2比3,也有可能是2比3比3,两种情况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那些只想到一个答案的组都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哦!对呀!还可以这样啊!
我不评论,任由学生展示交流后提问质疑,等他们都明确了答案后,我又把题目改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是20厘米,如果两条边的比是1比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多长?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请小组展示,只是将行间巡视发现的两种情况都展示出来,由学生评价判断:
两种结果很多学生第一个反应是两种情况都对,两条边1比2,三条边就是1比2比2和1比1比2……
我不作评价,静静地听他们讨论交流,一会儿功夫,传来了不一样的声音:好像不对啊!老师,第一个是不对的!
生:老师,三角形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第一个底是10厘米,腰是5厘米,不能拼成三角形。
……
学生积极的参与是课堂效率的最好保证。有效的教学,必然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与发展,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与发展的教学,才可能被学生选择与接纳。练习课的教学更应着眼于学生学力的综合提升上,为此教师更应整合教材,充分挖掘习题的“发现”与“拓展”功能,将习题的教学价值尽可能的放大,串联知识链,沟通知识前后联系,在温故中知新,进而获取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认识。让练习课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不能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变成单调乏味的讲习题、做习题的循环,失去练习课原本的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