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简友广场想法
如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如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作者: 水滴识穿 | 来源:发表于2020-03-19 21:16 被阅读0次

    @善用网文 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

    01

    历史上,创新被当作特定人群“神秘的天赋”。

    一个天才,比如莫扎特或乔布斯,他们的冒险或搞怪行动,都被视为创造力的表现;而普通人,却只能谨慎尝试,以免得不偿失。

    长期的自我限定,会让一个人失去创新能力,在既定框架中度过一生。

    难道你甘心过没有尝试就放弃的人生吗?

    唯有尝试创新,才能拓展人生的可能性。

    创新并不是罕见的力量,而是原本存在的能力,你只需自我发掘,并持续探索。

    今天分享的书籍《创新化生存:如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的动力》会带给你一套使用创新思维生活的方法论。

    作者在书中提出,在不确定的时代,创新不是选修课,而是自我救赎的必修课。

    在创新的逻辑下,解决焦虑最好的方式是尝试和行动。

    这是一整套积极的人生哲学,能够拯救你当下无意义的生活。

    创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教育、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以下5种素养:

    反思,感受,洞察,创意,行动。

    书中也是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了介绍。

    02

    一、反思:不断自我审视、提问,调整生活与工作目标。

    史蒂夫·卡特沃诺说:提出问题,促使我们“围绕自己不懂的东西组织思维”

    反思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提出好问题的一种能力。

    你应该如何练习提问的能力呢?

    首先,从身边开始。

    在司空见惯的地方,只要你带着疑问的目光,也可以揭示完全不同的面貌。

    其次,质疑问题本身。

    别忙着回答“怎样归纳中心思想”,先质疑一下“为什么要中心思想”;如果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回答“如何到达那里”之前,不妨质疑一下“为什么是罗马”。

    带着一颗“发现问题之心”,你的眼睛和大脑都将进入准备“拍照”的状态,能够在熟悉中发现崭新的真实问题。

    长此以往,你就获得了更深刻的洞察能力,以及更敏锐的“问题意识”。


    二、感受:与外部世界持续互动,真正地活着。

    人的感受,是通过看到、嗅到、摸到等感觉来实现的,其中,眼睛是我们最常使用的感觉器官。

    “看”从来都有很强的倾向性。

    视觉注意力的“聚光灯”每次只能投射在一件事上,观察者迅速锁定一些“特别”的东西,而其他“不值得一看”的信息则消融在“背景”之中。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观察力的本质并不是“看”的能力。没有认知上的突破,就不会有“看见”的突破。那么,如何才能“看见”更多呢?

    首先,提升观察意愿。有了特定的意愿,才不会漫不经心。心不在此处,眼睛也不会看见。

    其次,接受多元化观念,而不是相信单一真理。学的越多,也许意味着看见的越少。忘记所学,看见更多——这也就是所谓“止而后能观”。

    总之,你需要经常自我反省,尽量保持开放、理性,同时培养探索之心。

    即便没办法“越活越明白”,至少也学会反思“所见”的局限性。

    “打开心灵”比“睁开眼睛”更重要。

    03

    三、洞察:锁定关键点简化思考,把握机会。

    优质的洞察结论,既需要理性提炼,又依赖于感性的灵光一现。

    因此,优秀的洞察家,应该具备优秀的分析理性:不断让问题尖锐化,又能跳出逻辑,凭借直觉的力量,打开新视角。

    数据不是洞察,观察不是洞察,需求也不是洞察。那洞察到底是什么?

    1.洞察是未被察觉的基本事实。

    日本奥美公司的马克·布莱尔说:“洞察其实是一些你已见过的东西,但你会突然第一次发现它如此重要。”

    所谓洞察,看起来如此平凡,却是被大部分人忽略的事实。

    2.洞察是对人性的准确把握。

    洞察,找到行为和心理的矛盾之处,从矛盾入手,揭示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3.洞察是建立新联系,打开新视野。

    洞察,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提供新的阐述,会得出豁然开朗的结论。


    四、创意:相信人都有想象力,让脑子不偷懒。

    所谓“盒子”,就是我们感到安全的边界。

    与孩子相比,成年人的想象力被理性控制,压抑得很深。

    在创意方面,创新者要跟孩子学习:“跳出盒子”看一看“外边的世界”,敢于拥抱全新的可能

    中国学生有一套潜在的规则,虽然出生在数字时代,接受的却是谨小慎微的教育。

    中国学生并不是不能放开,而是在“正经”的场合自我约束,当“两面人”,表面上谦虚谨慎,私底下脑洞大开。

    如何设置更合适的学习方法,让创意更有新意?

    首先,试着营造“创新环境”。

    化装晚会上,如果大家都在出糗,并为此津津乐道,拘谨的参与者也会放开自我。营造适合创意表达的规则,能够有效抑制“经典化”。

    其次,故意让创意不靠谱。

    突破性创意都是非常规的。挑选最差创意,最终也许会成为最佳的选择。

    再次,在生活中,而不是在数字世界寻找经验。

    走出揣测的、营造的、幻象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回到复杂、混乱、有趣,充满着可能性和各种气味的真实世界。

    最后,比起追求成功,创新应该更鼓励“分享失败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特点。

    04

    五、行动:边做边学,敏捷行动,快速改进,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日常普遍的事实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人通过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周围世界,而且还改造了人本身。

    这就是创造性的本质:人要活得有意义,是通过行动,即创造性的活动达成的。

    作者介绍了促进行动的『原型思维』:

    所谓“原型思维”,就是强调快速、准确、粗糙——体现“行动”与“思考”的快速平衡。

    换句话说:通过想,知道了“怎么做”;通过做,想得更深入;做着做着,找到了感觉,为灵感找到了适合的容器。

    原型思维,以“做出来”为主导,强调“创建未来”,而不是“谋划未来”,它采用的是验证式学习法:原型—测试—迭代

    原型,好像在创新的“胎儿”阶段进行探索构建。

    针对胚胎雏形,反复修正,直到明确创建了有前途的“好坯子”,然后再让“孩子”长大。

    原型可以被反复制作、拆毁、推翻、重构,却不用花太多的代价。

    “原型—测试—迭代”,这一连串的关联变化,体现了从“图纸—产品”或“单一的线性行动”走向“循环工作”的多次创作成形的趋向。

    在改变中不断评估,衡量产品的进步,缩短产品原型的时间,通过对原型的不断探索,回到问题的核心。

    05

    常有人问:如何改变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

    作者的回答: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思考

    德鲁克曾说: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

    从认识自己开始,打开认知,寻找目标,积极行动。

    在“做”的过程中感受自己,验证特长与弱点,获得对自己的洞察,拓展自己的可能性。

    俗话说得好:种一棵树的最佳时机是20年前,其次是现在。

    因此,改变的意愿十分重要。先要找到突破口,然后不断尝试,获得快乐的反馈。

    如果现在不行动,过几年仍会重复类似的感叹。

    作者提供了以下五条建议:

    1.让自己变得更好,从明确喜好和特长开始。

    2.保持感受力。

    “创新化生存”,建立在个体“真听、真看、真感觉”的基础上。

    3.保持批判性思考状态,这样既能自我分析,又善于分析世界。

    洞察,意味着诚实面对自我和世界。洞察自我与洞察世界,两者缺一不可。

    4.成为头脑开放的人,拥抱缤纷多彩的创意世界。

    5.保持积极的行动力。

    关注 @善用网文:每个思想,都会发光!

    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zz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