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则孝|谏过(下)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有错,又不听劝,做子女的肯定很着急,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哪怕父母号泣、打骂我,我也无怨无悔。“悦复谏”中的“复”应该解释为一而再,再而三。即多次劝谏的意思。这四句是承接着上文的四句而深入的。它们应该联系起来理解:首先,“亲有过,谏使更”,但是劝谏,父母死活不听怎么办?作为子女看到父母犯错肯定不能置之不理,任其错下去啊,所以孝子的本分就是“谏不入,悦复谏”。如果父母不听,那就等到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次劝谏,一次不行两次, 两次不行三次,哪怕父母不耐烦了,号泣暴跳起来动粗了,也不能停止“谏过”,不因此后悔自己向父母“谏过”。
《弟子规》不是简单的儿童行为规范,而是充满智慧的儿童行为规范。“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八句包含了与人沟通的智慧。虽然讲的是劝谏父母的行为准则,但是迁移到劝谏他人,乃至教育孩子上,也是一样的。
第一,劝谏要有坚定地决心。劝谏父母绝不后悔、绝不退缩,哪怕父母打我骂我。我们与人沟通没有决心,怎么能成功呢?教育孩子也需要决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决定不是一朝一夕的热情,而是长久的坚持。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劝谏要有诚心。由决心生发诚心诚意帮助父母悔改,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要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样虔敬。而不是随便劝劝,劝不了就算了。对教育而言,你要相信你的孩子,给他时间去成长、去改变。你要相信你的孩子终究会长成一棵大树,即使长不成大树,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第三,劝谏要讲究技巧。要“连哄带骗”地让父母心情愉悦,要“怡吾色,柔吾声”,即和颜悦色,笑脸相迎,语气轻柔,态度诚恳地劝谏父母。父母也是人,都喜欢听软话、听好话,何况还是自己的孩子劝谏自己。千万不要威逼利诱,像教训小孩子一样教训父母,如果这样,首先就“不敬”。不敬则劝谏不成。“怡吾色,柔吾声”的技巧用来教育孩子时用,那是绝佳的利器。
第四,劝谏要讲究时机。父母不听劝怎么办?死缠烂打是一种决心和态度,但是也是鲁莽而缺乏智慧的行为。俗话说“过犹不及”,做得太多,效果会适得其反。不论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说道”,你把人烦死了,对方不但听不进去你所劝,反而对你也心生厌恶了。如此,劝谏肯定没效果。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举过一个自己的例子:他去教堂听布道募捐,开始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他很感动,于是把自己钱都捐出去了,但是那个牧师说个没完没了,他开始感到厌烦了,不想捐那么多,于是拿回了一点钱。他又继续听一会儿,那个牧师还是没有结束布道的意思,他已经如坐针毡,百无聊赖、十分厌烦了,最后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回来,一分钱也没有捐。这就是“过犹不及”的真实写照了。劝谏别人也一样,要适可而止,看准机会再劝说。所以《弟子规》提出“悦复谏”。好一个“悦”字。在别人心情好的时候劝谏别人,成功率是最高的。反之,亦然。引申到家庭教育中,你在跟自己的孩子沟通,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难道不也是如此吗?所以沟通是否有效,时机很重要。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有效,时机很重要。孩子行为不端要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过去小半年你再说就没用了;孩子犯了错自己已经很难过很自责了,你还要图口舌之快责骂他而不是安慰他,那反而把孩子推向对立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