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自以为是的爱与孩子失去连结渐行渐远时,这份爱就迷失在无垠的旷野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文|临界冰
图片来自驴光掠影6岁以前的孩子意识的批判区尚未形成,主要受到父母意识的掌控,12岁以后的孩子人格已经基本定位,行为受个人意识的支配。而7-12岁的孩子,行为受到父母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共同支配,父母意识和孩子个人意识的制衡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格。
01、正在凝固的水泥。
你没有感觉到家里从小一直很乖的孩子,到了7/8岁,突然变得顽劣,开始不听父母的指挥,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老话说的“7岁8岁讨狗嫌”不无道理。
发展心理学把7-12岁称为“正在凝固的水泥”阶段。这时,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了。
意识中的批判区开始逐步建立。
相对于6岁之前意识中无批判区相比,这个阶段刚刚建立批判意识区的孩子急于尝试独立,试图从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同时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叛逆期的孩子实际上是挣扎在他们自己成长的不平衡中。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必然”会一直“进步”。他们的进步是呈螺旋式的,有时候会“倒退”,原本平衡的心态和发展会间或变得不平衡,甚至出现极端的转变,包括性格的走向都会发生开朗或者内敛之间的转换。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7到12岁同时也是发展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培养好习惯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会表现得非常活跃、好动,因为此时他们的“内驱力”,也就是来自潜意识的巨大力量,都会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量的游戏中去。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也渴望展现自己的能力、希望获得成就感,因此,他们很容易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举动。
02、父母的自省
媒体数据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人数的比例逐年升高,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正在成为这群抑郁病人中的主力军。
7-12岁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和造就孩子良好的性格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然而在与孩子相处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父母自以为是的爱与孩子失去连接渐行渐远。
哲学家周国平说,父母的爱,要有品格。
作为父母,我们始终摆脱不了那根深蒂固的信念,孩子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父母愿意把自己所有对人生的期许强加给孩子,把自以为最完美的爱强加给孩子,试图让他们接受,一旦他们排斥反抗,不按我们的意志行事,我们就会充满担心和焦虑。
我们常常希望给孩子所有我们认为最好的东西,然而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这份以爱为名强加给他的重负,只会让孩子迷失在爱里,找不到爱,甚至远离爱。
弗洛伊德说:“即使是最完美的父母,其孩子也有数不清的创伤。
真正有品质的爱,应该给予孩子精神上的认可,让孩子感受到作为独立个体所获的精神光辉,平等的对待和坦诚的“被看见”。
如心理学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所述,爱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他所是。
成长亦是父母与孩子的互相成就。
父母希望孩子优秀,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好自己,因为这能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每个父母都是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也许我们没有办法保证形式上的完整无缺憾,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形式缺憾之上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
养儿育女的工作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探险。为人父母,你并非被罚为奴隶,而是被赋予照顾一个孩子的特权,以及再次成长的可能。 —《孩子是个哲学家》
好的亲子关系赛过一切教育。
在孩子的幼年期,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知道自己很重要,很受关注,这样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父母爱孩子,就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这种爱不是控制,更不是替代。而是当孩子有一天离开了自己。或者自己哪一天永远离开了孩子。自己是不是真的安心。而孩子是不是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幸福生活。
03、给爱一条回家的路。
身为一个四年级孩子的母亲,我也经常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学习不断反省自己,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透过孩子的内在心理的变化,跟随孩子的成长脚步,与孩子一起构建更强大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成长之路,亦是父母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愿意把对7-12岁这个时期孩子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后续我会在简书中完善目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希望对所有已为人父母和未来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爱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让我们跟孩子一起重新找到迷失的爱,给爱一条回家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