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指导
基本上读完第十三章,更坚定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没有友谊。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思想,富勒有支持有反对,这里只说支持。一者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另一者是打击敌人的重心——俗话说,打蛇打七寸。
1
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甚至考虑有可能让斯大林获得满洲的大连港。从一战到冷战结束,西方大国元首面对与生产力大发展不相匹配的社会制度发展,进退失据。
2
同样是战争后期,读二战战史或者看《兄弟连》跟读富勒,感觉说的不是同一段历史。二战到了最后,盟军偶有挫折,但总体而言是节节胜利。富勒少将给这一段历史的标题是《向俄国的投降》,这是从政策看了。
1944年丘吉尔建议盟军在意大利的兵力不要用于法国南部,争取在俄国进入德国东界以前打败德国,这样就有机会把俄国挡在德国之外。当然,没有能实现。
这个时候再看苏联攻入柏林,感觉就很不一样了:苏维埃的阴云密布中欧。
#短毛猫书房#《战争指导》早读20:逼上梁山3、苏联的间谍
1944年9月10日,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美国财政部长提出防止德国战后再武装计划。计划的起草人也就是部长的助手,后来发现是苏联的间谍。这个计划打算把德国从工业国变成农业和畜牧业国家,关键是罗斯福和丘吉尔国家还接受了这一计划,并公布于众。
结果德国只有作战到底。
富勒讽刺说,这是无偿的精神输血。
诺曼底登陆后,艾森豪威尔采取的是宽正面防线,而不是快速突进,打击德军的重心。宽正面防线是防不住的,很容易被单点突破,结果被希特勒发起阿登反击战,导致盟军损失7.7万人。
斯大林抓住这次机会,占领了波兰的全部领土,带着既成事实,号召召开雅尔塔会议。
会议之前,罗斯福就决定允许斯大林在欧洲有放手处理的权力,换取后者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支持。有一个数据很著名,美国参谋部计算如果要征服日本,至少要付出100多万人的生命为代价。罗斯福看到这个数字估计心得凉一半。此时,他的国务院中也有一名苏联间谍。
富勒对此一句话:雅尔塔会议终于被开成了一个超级的慕尼黑。
二战结束后的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或许跟这一时期出现的间谍战也有一定的关系。想不到几十年以后,特朗普和希拉里的总统选举,再次爆出被俄罗斯干预的言论。
4、雅尔塔会议
强制执行无条件投降。强迫德国人为同盟国工作。德国要支付200亿美元赔款,一半给俄国。
斯大林同意参加联合国大会,代价是波兰。然而作为英国人的富勒提出一个疑问:最初英国不惜一战,就是为了保证波兰的完整。
斯大林和罗斯福之后还达成秘密协定,同意苏联与中国共同管理中通和南满铁路。而这些领土大部分是属于中国的。
斯大林是一个超级的现实主义者,他的战略始终与他的政策相配合。美国自罗斯福以降,艾森豪威尔、杜鲁门都不懂克劳塞维茨。克劳塞维茨在俄国有两个好学生:列宁和他的继任者斯大林。
富勒对此不无无奈地说,诺曼底登陆的成果就此灰飞烟灭。
5、打击日本的重心
日本的战略地位非常脆弱,人口众多,耕地又少,境内又缺乏战略资源,吃的和战略原料都要依赖满族和朝鲜。
在中国正面战场,日军不惜发动会战,打通从东南亚一直到满洲的交通干线。
因此富勒判断,日本的战略重心就是他的商船。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已经波澜不兴。
日本已经到了投降的边缘,只是因为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担心波及天皇,日本才迟迟未决。的这就是说如果美国愿意不危及天皇,日本早投降了。
然后就是广岛和长崎上空的原子弹,苏联红军入侵东北。
富勒引用史汀生的评论: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如果不使用原子弹,日本会不会投降,而是在于是否有一种不同的外交和军事路线,能促成他早些投降。
从战后的采访中发现,日本内阁大部分人早就想接受最后的条件,美国政府也是清楚的。
富勒的观点更明确:
如果不是坚持无条件投降的政策,不是在政治上和战略上缺乏远见,战争在1945年5月就能结束。
6、丘吉尔
本章第十一部分,富勒引用了丘吉尔对一战的评论。二战中的丘吉尔是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一战中的他认为就算以武力获得的最圆满的胜利也不能解决欧洲问题,不能消除再产生战争的危险。
富勒顺带提到了罗斯福之后继任总统的杜鲁门,为了不得罪公众舆论,也没有考虑未来。
同样面对舆论,铁血宰相俾斯麦是这么做的:
人民总是坚持主张在国家与国家的冲突中,征服者应该审判被征服者,并根据手中的道德律对他们进行应有的惩治,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要求。惩罚与复仇和政策是毫无关系的。决不能把政策与公众的惩罚冲动混为一谈。
然而德国终究还是受到了惩罚。
美国没能理解战争是政治的工具。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战争,结果也就不知道如何制作和平。
苏联的猛兽冲出牢笼,冷战进行中。
以上是第13章,明天最后一章。富勒解剖战争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