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伯乐精选的好文章想法散文
平淡之中见绚丽——读《论语》第一句有感

平淡之中见绚丽——读《论语》第一句有感

作者: 余左 | 来源:发表于2021-06-13 00:02 被阅读0次

古人说一篇好的文章开头要像凤凰的头一样惊艳,但作为一本家喻户晓的圣贤之书《论语》,它的开头却一点也没有“惊人”的意思,反而显得有些平淡无奇!

《论语》的第一句叫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先生说:“学习能常常复习,我心里不觉得很开心吗?有许多朋友从远方来看我,我不显得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没有一丝不愉快,不也是个君子吗?”

这说的不都是些司空见惯,东家长西家短的东西吗?真的很难让人相信它是一部影响中国几千年的著作的第一句话!

相比于《论语》平平无奇的首句,其他同样是圣贤书的著作,它们的开头可就气派多了,比如《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再比如同为儒家经典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这些句子虽然意思艰深,不易让人弄懂,但单是从嘴里读出来,那也是雄壮万分的!

当然,问题肯定没有这么简单。人家说,《论语》是年纪越大读起来越有味,经历越多读起来越觉得是至理名言。随着见识的增长,年龄的增大,果不其然,这平淡的一句话现在读起来竟感觉越发绚丽多姿起来。

老家以前供神龛的时候,喜欢写“天地君亲师”五字。“天地君亲”自然有一供的必要,天地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没有这个世界,何来的人间!君也该供奉,君在今天多数指国家,没有国,亦不会有家;双亲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辛苦抚养我们长大,供奉他们是天经地义。唯独这“师”,一个嚼牙帮子的教书匠,为何也能上神龛位呢?是不是把他的地位抬得过高了?这在我年幼时是想不通的。

现在我才明白,把老师摆上神龛位,并不过分,甚至非常恰当。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得益于教育,一个人如果从未得到老师的启蒙、教导,那么他与牲畜无异。为什么这么说呢?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即在于意识与认知的区别,在人在没有接受教育之前,他的意识是蛰伏的、死寂的,如一汪没有生气的死水!唯有老师用教育的木棍搅动它、点拨它,才有可能让它活泛起来。

历史上有未经教导,自己成才的例子吗?并没有,至少也是自学成才。而自学成才也是有老师的,那就是书本,而书本也必是人去写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受人的教导。所以孔子开篇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的学说就是教人成人、做人,而做人必从“学习”中来,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如何去学才最有效果呢?自然是学了之后常常温习。人总是会被俗务纠缠,也容易被欲望裹挟,所以时时复习,不仅是复习旧的知识,也是让我们记得要不忘初心。一个人走出去之后,最终还能以一颗赤子之心返回来,这岂止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

一个人通过艰苦努力的学习,自然能学有所成,这时必定能吸引一帮志同道合的人。这些人肯定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而是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之所以会千里迢迢来拜会你,正是因为有共同的见解、志趣、信仰。“酒逢知己千杯少”,与意气相投的人交往,怎会不令人开心呢?所以孔子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其实人就是这样的,有了一定本事之后身上自然会散发一种光环,这种光环有意无意的就会吸引别人的注意。在今天这个新媒体的时代,所谓的朋友就是“流量”,流量背后不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敬仰你的人吗!所以学习、成才、聚友,基本就是一条路走来必经的过程。孔子看似随意说出的一句话,背后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然而当我们成就越高,我们发现自己开始变得孤独。“高处不胜寒”,身边聚拢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够理解自己的却越来越少。孔子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但他却说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他,了解他的恐怕只有天和地。

这个时候,人还快乐得起来吗?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自己,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并不因此事耿耿于怀,仍然秉持忠贞,这就是一个君子应有的风范!

“君子”这个概念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也是它第一次出现在《论语》里。君子是切实践行“仁”这个道德标准的人,而践行“仁道”,不应该人多就践行,人少就不行;不应该面对别人就践行,自己独处就不行;不应该别人理解你、赞成你就践行,别人不理解你、甚至诋毁你就不行。君子求诸于内,而不是求诸于外。

老实说,人能做到专注于内心,笑看风云,基本已经达到无欲无求,至坚至伟的地步了。所以这是孔子说的第一句话里的最后一句,是最难以做到的一句。

孔子是一个极具人文精神的人生导师,他不会故作高深,不会说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他的语言就是生活的语言,但却不因此落入俗套。相反,他看似平淡的话语往往需要很深的生活经历才能理解。

严格意义上讲,孔子这一生并不算是成功的。他十五有志于学,学有所成之后想一展抱负,但理解他的人很少,最终到死时也未能把他的思想推及天下。但他并未因此颓废,他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吸引了许多人来追随他,这也算是在他失败的人生中唯一一道亮光。

现在看来,他这一生的历程岂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写照?原来他写的就是自己的人生,或说像他这样的,一个“君子”的人生。

相关文章

  • 平淡之中见绚丽——读《论语》第一句有感

    古人说一篇好的文章开头要像凤凰的头一样惊艳,但作为一本家喻户晓的圣贤之书《论语》,它的开头却一点也没有“惊人”的意...

  • 平淡之中见感动

    比起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我更爱那些平淡却不起眼的相濡以沫。 腊月二十八,年味已越来越浓,沿途已基本见不到还在营业的...

  • 我在书里读人生

    ——读《论语》 有感曾听闻,人若不食,则...

  • 学习最终的目的为了指导行动

    读《论语》感悟(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广告大师华杉老师说,这是《论语》的第一句话,第一句话学好才...

  • 喜笑怒骂皆是爱

    读《论语》感悟(十二) 杨绛先生说:“‘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

  • 平凡中见精神

    平凡之中见精神 ——读顾月华的散文集《走出前世》有感 刘红林 几天前,我收到了顾月华大...

  • 《绘本如何读》有感

    《绘本如何读》有感 还记得认识韩老师也是第一次见...

  • 读句《论语》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

  • 草堂 | 接引儒家思想的阶梯

    我们在 草堂 | 《论语》第一句就读不懂了 里面,对《论语》的第一句进行了解释。 《论语》第一句的意思,并不是我们...

  • 三省吾身,万世师表

    三省吾身,万世师表 ——读《论语》有感 古人曾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平淡之中见绚丽——读《论语》第一句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jw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