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津是白色浓雾之都】
电影自开篇起,就笼罩着不散的浓雾,这座叫雾津的小城仿佛宣告着“生人勿进”。
聋哑学校的气氛紧张压抑——需要交“赞助费”才能进入学校工作,小孩脸上的伤口和躲闪的目光,教职工人员古怪的笑容……当不堪的一张张面目浮现时,真相如熔炉般炙烤着人们的心,正义到达了哪里呢?雾气似乎弥漫得更远了。
当电影里那些令人不适的镜头就这么赤裸裸地展现出来的时候,我震惊于作者的大胆,也担心里面的小演员会不会产生心理阴影,太露骨且太残酷了。更可怕的是,这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你我深知真实的恐怖更甚。
我不想提及刺眼的关键词,不想重温这部电影的一幕幕残忍镜头,也不想以此评论当下的新闻时事,这部电影的宗旨并不是教人绝望。
我想说,即使是黑暗的,浑浊的池塘,也有干净的生物散发着微小的光芒。
【孩子们的笑】
这幕场景不知是否是故意之举,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像“不完美”的聋哑孩子们。
男主角姜仁浩为了驱散学生脸上的阴霾,提出“我们来画对方吧”,“我会把你画得很漂亮的”,终于,电影里出现了一抹亮色——孩子毫无杂质的笑容。
在案件受理时,每个人顶着压力,正义的一方承担更多。男主角姜仁浩背负着家庭——年迈的母亲,患有哮喘的女儿……甚至仁浩的母亲都说:“比起你的女儿,那个孩子(妍斗)更重要吗?”
仁浩说:“现在要是放弃的话,我也没有自信能做好女儿的爸爸。”
在这种不容喘息的情况下,仍有温暖的画面存在。
不顾形象大吃的宥利,滑稽可爱的模样令整个餐桌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大家都在这一秒忘记了疲惫。
随后大家来到了海边,
妍斗比着手势——“小时候和爸爸妈妈来过海边,在耳朵听不见之前,当时好像听到了海浪的声音,现在却很安静。”
姜仁浩的回复安定不缺力量,伴着温暖的背景音乐,令人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
我们用心去感受美好,这个世界却要让我们用柔软的美好去对抗无耻的丑恶。
“她说什么?”
“她说我要是爸爸,你要是妈妈就好了。”
母亲的理解,妍斗在法庭上证实听觉的恢复,志愿者的帮助……
法庭的判决令人失望,这些画面或多或少带给了人一丝希望。
这件事情发生了,孩子们最大的感触是“原来我们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样,有人来关爱。”
【社会中的雾】
聋哑的孩子原本就有先天或后天的缺陷,而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令这样的孩子们生活得更加艰辛。妍斗成为了孤儿,其他两个孩子各有生病的家人,迫于威胁,或对生活的无力,两个孩子的家人选择了私下和解,金钱可能是另一种方式的慰藉。我没有资格去批判这一选择,当下的社会原本就两极分化,穷苦的善遇上富有的恶是不堪一击的,金钱和权力的确是“最低门槛”。
金钱,职位,犯罪前科就是这些人的弱点。
聋哑学校的校长顶着虚假的光环,像鱼缸里的水母,透明纯净的外表掩盖不了本性的毒。
受贪的警察,妥协的检察官,推卸责任的有关部门……他们最初步入职位可能是抱着远大志向的,但“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生活在淤泥里,一尘不染太难了。
有人评价说:一切都指向体制之错。
在年少时,我们学习黑白分明,做对的事情能得到表彰,做错的事情会受到惩罚。长大后,我们看见黑色吞没了大部分白,变得灰暗,没入深渊。
在步入法庭前,外面的“邪教人员”叫嚣着,痛骂着无辜的老师和孩子们,女主角柔珍松了口气说:“还好孩子们听不见。”
知乎有人评价说:鸟泣有人怜,鱼伤无人问,有声者幸也。
有声者何幸?在民秀死亡后,姜仁浩拿着遗照在水管的冲击中一遍遍叫着:“他的名字是民秀。”他大声地重复着,呼喊着,可在驱赶中谁人在意这些无关的字符?最后只余下倒下的仁浩和破碎的遗照。
还有人评论:演的是异国,我却想到故乡。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我们需要靠着呼喊,舆论,甚至求救才能小概率地得到本该有的公正,才得以看见浓雾背后的真相。有时舆论体现民情,大家团结一致讨伐罪恶,制裁罪犯。更多时候,舆论来得快去得也快,十天半个月或许群众就忘记了聚集的意义,就像仁浩一遍遍呼喊着民秀的名字,到头也没有几个人能记住。
就是这样的世界,正义难寻,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选择了难走的追寻正义的道路。敢于发声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以概率学来看,这不可能是个案,更多相似的案件成为了水底的泥土,被历史掩埋。
这个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残酷的事情,无奈的是我们大部分势单力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可奈何。可我们能做一件最为简单的事情,我们可以选择不去成为施暴者,远离同流合污的世俗。正义会迟到,在迟到的这段时间牺牲的人们不少,我们或许做不了拿着武器冲在最前方的勇士,可我们能举着盾牌,让黑暗来得慢一点。
这部电影是现实的,它给予懂的人力量。
我还是相信着,这片土地会有雾气消散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