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篇文章应该在生日那天写的,出了点小意外,这期推文注定小众,不想在朋友圈宣传,这只是一个30岁“少女”的感言。
人家说“三十而立”,实际上,对于像我这种普普通通的文艺女青年来说,30岁只是年龄,并不意味着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曾几何时,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幻想过我的30岁,应该是光鲜亮丽,事业有成的。而实际上,30岁的我依然是一个平凡的女会计,在一个小公司兢兢业业地上下班,每天素面朝天地挤着地铁,业余时间练瑜伽,带娃,做家务,附带倒腾一个粉丝不多的公众号,这好像就是我生活的全部,看上去充实又饱满。
唯一的“成就”,大概是我组成了家庭,生了宝宝,完成了生命历程里的一件大事,以及,身材没有走样,脸虽然衰老了些,但是没有崩塌,看上去还是和没生一样。有时候会觉得孩子让我失去了不少自由,比如节假日没法开心玩耍,只能在家带娃。但育儿最大的好处是让我能反省自身存在的各种性格缺陷,一句话“育儿也是一场修行”,同时也是探寻自我和原生家庭矛盾的契机。教育是言传身教,你情绪控制不好,你的孩子多半也脾气暴躁,这仿佛是一种轮回,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此刻开始,你努力完善自己,然后让这个小幼苗在你的呵护下能不偏不倚地长大。
说到婚姻,一直不愿意提是因为,在我印象中,婚姻总是和“柴米油盐”还有“左手牵右手”这类寡淡词汇联系在一起。我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善于经营婚姻的人,只是有幸遇到了一位有耐心的伴侣。那么多年了,我在感情上的劣根依旧如此明显,像一遇到不高兴就会往后退缩,不懂得慷慨付出,很难全身心相信别人,有心事喜欢藏着掖着,发生冲突更擅长冷暴力而不是沟通等等,这种回避并不是因为我受过什么情伤,而是成长环境中慢慢形成的,或者也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似乎总表现的没有那么在乎谁谁谁,觉得一个人的世界也能安全自在,事实上,这样反倒推开了真正关心自己的那个人。我想独生子女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毛病,我们没有兄弟姐妹,没有血缘上亲密的人,我们在某一刻是极其孤独的,这种孤单发展到最后成了自我消化。只是某天夜半醒来,突然发现床上少了那个人,内心泛起一丝空落落的感受,因为我格外害怕黎明时的送丧队伍和哀乐,原来两个人睡在一起的时候,一点点的肌肤触碰就能带来安全感。
当开始慢慢读一些心灵成长的书籍以后,发现这样的回避依恋其实说白了是一种自私,是需要改变的。如果不懂得给予、包容、谅解,感情的道路会越走越狭隘,但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比如我依旧无法在遇到不满的事情时冷静下来,从好的方面去看待问题,内心倾向于“报复别人”让对方吸取教训。比如有不快发生,我第一反应是冷处理,而不是选择理性沟通,内心更渴望对方先低头。实际上,这些过程中我并没有得到解脱,反倒是抛弃愤怒和固执让我更快乐些。潜意识里我和别的女性一样在微妙地寻找“爱的证明”,虽然很不屑这样的举动,然而我亦是一个不够自爱的人。
最近在看一本小说,陈之遥的《第一次》, 主角叫余白和唐宁,两人初遇在法学院研一报到的那天,开场并不美丽,毕业离校,余白成了交易金额二十亿的外所律师,唐宁却是案值三千块的刑辩个体户,相识十年,从炮友发展成恋人,后来余白转行加入唐宁开办的事务所,从实习生做起,期间参与各种案子,这不仅仅是一部言情剧,也是一本环环相扣的悬疑书。
早年我不爱看这样的书,觉得人设太过完美,女主是干练漂亮的女强人,男主虽然痞里痞气,好歹生于律师世家,模样端正、身材有型,工作时沉稳靠谱。后来我发现,书里的世界也暗指某种社会现实,一个傻白甜如何驾驭得了一个姿态阶层都不低的男人。余白在唐宁和他的家庭面前可以做到不露怯,是因为她不缺什么,也有能力去创造一切。她理性又大气,该调情示弱、展现妩媚的时候不吝惜,能出钱的地方绝不手软,拿得起又放得下,这样的女人,是我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状态。
我这一生期许能达到的样子是如素黑一般,内心平和,无欲无争,生活和情感上都清淡自洁,无论贫穷和富裕都能坦然处之。素黑老师52岁了,容颜依旧如40岁一样,她说:有人以为我活得很快乐,这是大误解。我一生甚少快乐的时光,快乐不是我的追求,更舒服的心境和状态是平静、稳定、和激情,这是我不老、不伤人、美丽的源泉。
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后,会远离人群,在看到大海的地方,过着简朴静安的生活,这是我向往的生活状态。而尘世中摸爬滚打的几十年,是慢慢改变自己习性的过程,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修行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