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叫干货|《流量池》(一):流量之困,简单介绍了初创企业的流量困局,如何破局是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急功近利”的流量池思维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获取流量,通过流量的存续运营,再获取到更多的流量,进而提高品牌的声量和产品的销量。用户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
那么,流量如何获取呢?以下7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思路:
01、相信【品牌】的力量,最稳定的流量池
说到品牌,你脑子第一时间会联想到什么品牌呢?
品牌解决的是顾客的认知、认同、认购6字问题,即让顾客知道、信任、并且持续购买。以往的盲投式广告宣传很好地让顾客知道品牌的存在,现在很多现象级的刷屏也同样带来顾客的关注:小米的新品发布会、双11地铁天猫广告、微博热搜等,这些让顾客在不经意间就看到、关注到的广告也是品牌认知的第一步,但这里却存在着无限商机,一旦顾问感兴趣了、想要进一步加深了解,这里就存在着从认知品牌到认同品牌的机会,即从陌生的顾客变成品牌的粉丝,他们不仅会自己消费,还会为品牌做免费的口碑水军,带来更多的粉丝、更多的流量。
这些占据顾客心智的品牌,是否也是顾客最后买单的那一个呢?所以,品牌是要做个老好人,讨喜却可能不产生消费呢,还是要急功近利地完成即时消费转化呢?这么问下来,很多企业当然想要后者,然而,却在实操中往往是前者。
在最终转化消费的场景中,往往不是顾客不想消费,而是被挡在了完成消费的路上。回到我们上一篇所说的百雀羚《时间的敌人》的长文案,情怀刷完,激起了顾客想立即买到产品的欲望,然而,拉到长文最后,看到的不是“立即购买”跳转到的购买页面,而是提醒用户去领券,硬生生拉长了交易环节,导致很多顾问嫌麻烦不买了,这个可谓是一大败笔,形式大于实质的营销,即使创意再好,但放弃了最后导向购买转化的机会就只能判定为不及格。
品牌是企业的流量之井,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提供即时有效的导购入口,流量便会被浪费掉了。对于流量大、品牌号召力足够大的企业来说,可能并不那么急功近利的促转化变现,但是,对于多数企业,流量却如“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个流量,能转化必转化。
02、裂变营销,最低成本的获客之道
《道德经》里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是万物生长的裂变过程。我们这里所说的裂变营销也是这个逻辑:传播个体通过社交分享(奖励、福利、趣味内容等),帮助企业进行拉新运营,以达到一个老用户带来多个新用户的增长模式。
依托于社交工具和平台,人和人的链接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信息的流动和交互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而这些流量已然是各个企业虎视眈眈待开发的金矿。企业知道人都是社会个体,无法脱离社交关系,一个自带社交属性的产品往往会汇聚很多熟人、朋友,往往产品的使用频次越高,而购买的可能性也越大。
老用户是企业流量的存量源头,激发老用户,以存量找增量,进而获取源源不断的流量。想一想你是怎么玩起《王者荣耀》的?想想拼多多是如何做的分享拼单完成用户的积累?
03、微信营销:社会化营销的流量改造
人们每天频繁的打开微信,这个空气的巨型流量池让很多企业垂涎,每个人都想从这流量中分得一块蛋糕,应运而生的便是微信公众号。
微信入口的流量让很多企业开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希望可以引流到自己的企业,然而,很多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往往是企业动态和文化宣传的发布会,认真地、有频次的更新内容却是大多数企业的自嗨,因为无聊、无趣的内容带不起企业顾客的兴趣,无聊、无趣地内容是粉丝取消关注的一大杀手。
做好了公众号内容,有了关注度、阅读量了却无法转化成销量则是公众号的另一个鸡肋之处。企业服务号应该是还原APP功能的服务号,它需要承载三个功能:
流量由有趣的内容引进来,通过微信技术改造实现承接和留存,再用福利性促销刺激,从而完成流量的转化。总之,微信营销要做到创意+利益双驱动,让用户觉得好玩儿、有趣形成自传播,带来更多流量,再借助福利完成更多分享和转化。
04、事件营销:“轻快爆”的流量爆发
思考一下:你脑子浮现出来的最新的热点事件是什么?上一个热点事件又是哪一个?
吃瓜群众大概是事件营销最大的流量来源,人们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听着各种小八卦、各种小新闻、各种热搜事件来打发平淡生活,无论是明星结婚的“我们”体、“官宣”体,还是王思聪吃热狗事件,无论是“Skr Skr”还是奇葩说选手互撕,无论是喜茶和丧茶的对垒,还是luckin coffee的小蓝杯的造势,都备受关注,也是企业流量的掘金点。
企业往往也青睐于“搞事情造营销”,以小博大,迅速打开知名度。各家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夺用户注意力,但是,热点事件停留在消费者脑子里时间却越来越短,人们习惯于遗忘大于记住,越来越多的事件营销可都如马桶旁的广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其热度从持续一周逐渐减少到短短的一上午,甚至更短。
事件营销带来的流量福利已然不可小觑,但顾客对于内容也越来越挑剔,企业需要谨记三字箴言“轻、快、爆”,才有可能在顾客心中荡起一丝波澜。
05、数字广告:获取流量最直接,但却又爱又恨
直接获取流量、成本高但却效果好的方式-广告投放,依然是企业不能放弃的方式。在手机上,广告位展示、点击购物、移动支付一系列形成了转化链条短、效率高的购买链条,使得广告的反馈和实效也越来越容易,企业是否可以真的可以有的放矢的做广告投放呢?
广告投放一般分为传统媒体的品牌型广告投放和基于互联网的精准广告投放,企业越来越多的依赖后者,但随着水涨船高的收费水平,效果却不一定好的广告投放被诟病,企业对于大数据提出了思考和质疑:数据究竟多完整?客户定位有多准确?热捧的广告位是不是真的是好位置?一副尴尬局面展于眼前:好的位置贵,人人都抢,不好的位置效果不好,有点尴尬。
企业永远都是希望投入最少,产出最大化的,希望所有的营销都有效、都精准,可直到现在,也没有绝对百分百的精准化投放,只能说是“高相关性营销”。更可怕的是,数字广告的市场份额节节攀升,而“黑洞操作”却越发严重,不仅浪费企业的预算,更影响到对媒介投放是否有效的衡量和评估。去了解、规避流量作弊就成了企业主不能回避的问题,谋求更好的广告投放也越发重要,以下则为集中相对靠谱的方式:
当流量获取了,用户来到了产品页面,营销就已经完成了呢?当然不是,这是才只是第一步,如果费了这么大力气却再落地页面上让客户跳转流失,那不是可惜的很吗?所以,落地页是数字广告转化的第一生产力,落地页在承接流量、转化用户上是马虎不得的终端环节。落地页好坏的设计标准是数据,是触达用户后真实的留资量、成单量。
数字广告的投放,最后如果无法落脚到落地页的快速转化,那只会沦落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惨剧。
06、直播营销:“边看边卖边分享”的流量掘金
2016年是移动直播的元年,直播APP一路攀涨,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网红聚集像快消、大众商品等品牌和产品的创新营销平台转型,一种新型“边看边卖边分享”生活方式应运而生,它具备了吸粉快、占领用户流量快、满足猎奇心理、配合社交平台迅速传播话题等特性,更多的年轻企业开始开始于此试水。那么,企业在做直播营销可以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首先,内容涉及上遵循“年轻化、趣味性、爆点密集”三大特点。
其次,企业在选择直播平台上,可以遵循着“声量找综合型,销量找垂直型”这一标准。
最后,直播也是一次事件营销,前期的话题可用微博、微信做宣传预热,以便起到讨论的声量,借助平台自身的推广资源(首页推荐、APP开屏推送、Banner页、APP push等,而网红则会选择用他们的大V号、门店。贴吧、“粉丝群”来进行宣传,前期的一切推广预热都是为了直播中持续用户的进入,流量爆发做铺垫。同步直播或者直播后期,再借助微信宣传做营销沉淀,才能让整个直播营销真正落地达成实效。
07、跨界营销:流量的1+1>2,互利双赢
品牌之间的牵手合作追求的往往是“1+1>2”的效果,合作的好处显而易见:丰富自身品牌内涵、低成本的获取对方流量、促进双方销量转化。
这里要提一个概念“流量互洗”,是企业在多轮营销后,已经很难进行流量拓展和深度发掘情况下,依照品牌实际需求,将双方企业自身流量互换,实现双方平台价值利用最大化。
它通常来讲分为4个阶段,
一)联合创意:双方一起做创意、做活动。比如“双11和众多品牌的猫头宣传海报”
二)内容、平台合作:植入内容互推的品牌广告。比如,饿了么和网易新闻
三)产品、技术合作:产品入口级合作。比如,神州专车接入“航旅纵横”
四)订单交易合作:内部成单交易和分享。比如,神州专车成为华为MATE系中国区唯一预装出行软件。
在寻找合适资源时,企业要做到“知己”和“知彼”。知己是要考虑自身的哪些流量为是可以交换的,而知彼则是要通过数局分析、制造双方的用户画像找到最佳匹配场景,还要充分考虑品牌的定位和调性,即是否门当户对,以确保自身的品牌不受影响。
互联网和互联网企业置换的核心流量交换、增加新用户,比如,神州专车和途家网共同打造的“住途家在一起,神州专车接送你”;而互联网企业和实体企业置换,实体需要线上流量支持,节省广告恒本,互联网企业则需要补充线下流量,提高品牌曝光。比如,神州专车和国美电器的“美神内购会”,神州专车通过国美线下门店展示进行品牌曝光,国美则通过神州专车的APP获客。
==》BD跨界合作小贴士《==
通过用户画像,来找品牌同盟军
少些套路,多些真诚的和其他品牌合作
级别不够,创意来凑,才可能得到顶级品牌关注
要高调,调动双方积极性和更多资源支持
以上!!
流量就是用户
用户就是价值
找到你的用户
价值再做变现
继而
可持续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