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可以了解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可以让思想走出去,周游世界,游历山川,观看河流湖泊。
有时读到好书,我又情不自尽地想分享出去,让我的家人、朋友,同事和我一起享受这读书的快乐。
但分享给谁?我的同龄人,也许人家比我涉猎还多,他们大多喜欢看养生保健类的书籍,陶冶情操滋润生活。
分享给年轻人?你的观点他们不一定认可,尤其在这互联网时代,他们接触的知识信息更多。
今天我看到一本书《十岁那年》,是一个十岁女孩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头脑中一亮,我何不把这本书分享给我的小孙女及和她一样的小孩子。她也是十岁,同样的年龄,却有着不同的生活。
因为谁都有十岁这段年龄,尤其是已过来的人,像年青人,像做了爸妈的人,甚至像我这样古稀年纪的老人,都曾经有过花季一样的年龄和美好的理想。
01
《十岁那年》,是越裔美籍儿童文学作家赖清河的一部,以诗哥体裁创作的小说。
赖清河,越裔美国人,她出生在越南(统一前在南方),后跟家人一起移居到了美国。
十岁那年,她经历了与书中主人公一样的困境。也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她在那一年经历的真实记录。
赖清河在书中称作金河,大家都习惯叫她河。她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女孩。
她把她十岁这一年的经历,以童真的视角,独特的写作技巧,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语言简洁而平易,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和书中静静流淌的文字交流。
这本书2012年荣获了美国儿童文学界两个非常有分量的奖项:《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从美丽家园,经历海上飘流,落脚阿拉巴马开始在另一个国度里的生活。
02
时间从猫年(越南人的生肖宠物)1975年泰特节(新年)第一天开始,到农历龙年,整整一年的时间。
按她们国家的习惯,这一天都要吃甜甜的莲子和黏牙的糕点,还要穿崭新的服装,欢度这新年的到来。
而且也像我国旧的习俗一样,新年这天不打扫卫生,不洒水,害怕把运气快乐扫走冲掉。
按照习俗从这一天起,每个人都要长大一岁,而今年河就十岁啦。
河的家乡是美丽的,美丽的房屋后面还带有美丽的花园。那里有一棵她不经意撒下的一粒种子,而长高的木瓜树。
后来木瓜树上又结出了小木瓜,河每天都去看小木瓜是否长大成熟。
河也像其她小女孩一样有自己最要好的闺密朋友,但不久河的好朋友蒂却随家里搬走了,因蒂是富人家的孩子,说这里要变了,就举家搬走了。

03
河同她母亲,两个哥哥魁和光一起生活。因她爸爸在她一岁多时就去执行任务,失去了联系一一失踪了……
所以河十岁的生日,是在怀念爸爸中度过的,她像其她的过生日的孩子一样,心里许下了自己的愿望,她央求妈妈给他们讲了和爸爸相识的过程。
他们的爸妈相识结婚时,国家还是一体的,没多久战争把国家一分为二,而且两边不再允许移民,不再允许通话,再也见不到亲人。
04
在河过十岁生日不久,局势越来越严重,学校停课,物价上涨,物资匮乏,生活紧张。
似乎雨季也提前了,远处的炸弹引起的火焰红了天空,子弹如雨点般落下,人们都生活在紧张和恐惧中。
从新闻上看到总统辞职了,小孩子们听大人们窃窃私语,北边的人用坦克攻破了总统大门,在房顶上插上了他们的旗帜,大人们都说完了,他们的家园完了。
故国不复存在了,大人们开始酝酿离开家园到其他地方,不久河一家,随着一些家庭登船在海上飘流,要到很远的异国他乡。
05
海上的生活是困难而艰辛的,船上没有灯,没有食物,也没有厕所。
在海上无耐的漂泊着,他们被告知,只有在特别需要的时侯,才能砸巴一口水。
这时船的一个引擎也坏了,他们躲过了轰炸,但也错过了被救援的船只。
每天早上和晚上只发半个饭团,一整天就发一杯水,他们被困在了一艘船上,谁也不知要在海上漂泊多久。
白天甲板属于男人和孩子们,夜幕降临时,女人们才会上到甲板排成单列,用海绵洗澡,在用毯子做成的帘子后面放松一下。
后来他们被一艘军舰救援,被送到一个海岛上(关岛),住在了临时搭建的绿色帐篷里。
再后来,在海岛上流落的人们都分别离去了,有的选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而河一家则选择了美国,但他们都被要求,放弃自己原来的信仰……
06
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信仰后,在有人担保的情况下,河跟妈妈举家到了美国南部城市阿拉巴马定居。
在这里河的妈妈,去了一家工厂当缝纫工,光哥哥却去了一家修理厂当汽车修理工,河和她魁哥哥继续上学。
河在学校里学习,但外语问题是一大关,因方言发音和英语基础差,常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排挤和讽刺。
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河还经常受到一些男同学的恫吓,跟踪她叫她外国佬,在路上用脚绊并恶作剧地不断骚绕她。
这些河开始只是被动地应对,躲避,沉默,甚至吃饭的时侯把自已藏在厕所里,啃着头天晚餐时省下的面包。
后来河让魁哥哥接送,并跟着武哥哥学习武功,以增强体质,提高防身能力来保护自己。
为切实提高英语水平,妈妈为她请一位退休教师作家教,坚持每日一词刻苦地学习。
她每天记住一个新词,然后用十个句子来练习它,在掌握单词的基础上,她又学习单词的拼写规律,使她的词汇量猛增,很快她就会正常的语言交流了。

07
时间慢慢的过去,八个月前,战争结束了,四个月前,爸爸的哥哥从北方给妈妈回信了。
但是仍然没有爸爸的信息,河兄妹几个在猜测:光哥哥说也许爸爸在家乡附近,在等待机会;魁哥哥说也许爸爸逃到了山里,出家做了和尚;只有河说爸爸也许不在了,这个使大家不敢想的猜测,
就在过了圣诞节不久,妈妈下班跑回家,两只手紧紧握着,指关节惨白,她和爸爸订婚的戒指丢失了,这似乎预示着什么!
后来听妈妈说,爸爸真的不在了。他们为爸爸举行了祭奠仪式,让他放心地去天堂,因为他们还要继续生活。
时间过的真快,1976年龙年到了,在这年的泰特节(新年),尽管在异国他乡,没有像家乡那样,用猪肉和糥米做成的方形米糕。
但妈妈却用猪肉和普通的米,做成了圆型的米糕,他们也换上新衣服,仍然按在故国的习俗:不能打扫、不能洒水、不能还嘴、不能撅嘴。
他们按着妈妈的吩咐,在最高的书桌上放上爸爸的肖像,为爸爸设了祭坛。
他们在新年的钟声敲过,每人拿着香祈祷爸爸在新的家圆得到温暖;妈妈能比以前有更多的笑容;他们的学习、工作顺利,生活越来越好!

08
河十岁这一年,经历了这许多许多,作者用她的视角讲述了她的幸福和哀愁,比如战争之前家乡的美丽,战争来临时人们的恐慌,逃难过程中家人的苦楚,移民成功后寄人篱下的凄凉,上学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无助以及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自强的满足等跃然纸上。
正像译者罗玲在该书的前言中,介绍的那样:《十岁那年》是世界范围内的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以诗歌体裁创作的小说。
《十岁那年》的情感很朴实,语言没有太多修饰,看这本书其实就是听一个孩子讲故事,孩子用她最直接最干净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心灵成长的故事。
这就像(纽约瑞大奖得主)凯西.阿贝特说的那样:“打开这本书,细细地品味书中优美的语言吧,这是一本让读者慢读的书,书中充满不可错过的体会一一愉快的和忧伤的。”
所以我推荐这本书,做父母的年轻朋友,让孩子们读读《十岁那年》,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了解一下不同年代的少年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