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这首诗不算难,是一首怨妇诗。一个女子的丈夫另有新欢,她开始还以为他能回心转意,但最后她失望了,以至嚎哭。
“江有汜”,江,很多注家说是长江,但如果流沙河先生讲的召南是陕南西汉水至川北嘉陵江流域(见《诗经点醒》之关雎篇)正确的话,那就不是长江,因此,我以为江泛指江水或江河。汜(sì),《毛传》说“决复入为汜”,于是有人就译这句为“江水决堤啊又流回”,《诗经注析》则说“汜”是长江的支流。窃以为都太胶柱鼓瑟了,这些人又是读死书,注死经,大概也没见过大江大河,或见过也没认真观察过。江河并不是说河床上全是波涛滚滚,眼见的全是水,有的地方会有砂石高出来,形成一个小洲(就是后文的“渚”)——它是一大堆,上面可能还有植被;也可能是带状,一长溜儿,江河水在这里就像是被割裂了一样(就是《毛传》说的“决”),但过了这一段,江水又复合了,这就叫“江有汜”,或者江河中间高出来的带状的部分叫“汜”。
“江有汜”、“江有渚”都是女主人公以江河水被汜和渚割裂而又复合,来表达她对夫妻感情复合、破镜重圆的美好愿望。所以她说“其后也悔”——(丈夫)以后会后悔、“其后也处”——(丈夫)以后还会和她在一起。
“江有沱”,《说文》“江别流也”,是说江水真的分支了,一部分水改道了,再也不会汇入主流了,比喻夫妻彻底分道扬镳,再也不会复合了,并不是现在说的长江的支流沱江。我们现在说的长江的支流,岷江沱江汉江嘉陵江什么的,都在长江的上游,最后都都是汇入长江的,用来比喻夫妻决裂是不恰当的。
“之子归,不我以”,“子之归”,那个女子归嫁了。大概是说自己丈夫又娶了妾,“归”,归嫁,说明这个妾是明媒正娶的,并不是养小三。“不我以”,就是不以我,他不论干啥都不用我了,冷落我。百度百科文里讲前人注解说这首诗是小姐嫁了,而男人不要小姐那些陪嫁女子,因此陪嫁有怨气。我以为这个讲不通,男人见陪嫁没有不要的——这个你懂的,女子也不会因为要作陪嫁人家不要而恼的,一是陪嫁地位低,不去当然好(除非没依靠或甘当奴婢),二是陪嫁地位低,不被男主宠信也没资格抱怨。
“不我与”:“与”是同,“不我与”就是不与我——不同我住一起。
“处”:即与处,住在一起,同居。
“过”:至,到。“不我过”,就是不过我,不到我这边来。其实我们现在还这么讲,如:“怎么这么久不过我这来?”
“其啸也歌”:闻一多《诗经通义》“啸歌者,即号哭。谓哭而有言,其言又有节调也。”《诗经注析》说是“长歌当哭”之意,都解得很好。
“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有一层进一层,越来越冷淡之意,先是什么事都不需要我,接着是不和我同居,再接着是都不过我屋子来了,所以女子就从希望走向失望绝望,以至长歌当哭。
好了,译一下吧:
江水分开能复合,自打她一嫁过来,
你就把我来冷落。
现在你总冷落我,以后一定会悔过。
江水分开能合住,自打她一嫁过来,
你就不和我同居。
现在不和我同居,或许以后可同居。
江水分流再不复,自打她一嫁过来,
你就不再进我屋。
不进我屋好难过,悲戚戚长歌当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