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大学时,我们谈论些什么

作者: HongyangWang | 来源:发表于2015-12-14 23:00 被阅读124次
    talk about university

    2014.12.5 评为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度三好学生标兵,本文被收录在校三标文集中。

    从大三看回去,不少骄傲,不少失落。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为繁重课业焦虑的大二学生、和对未来迷茫的大三学生有所帮助。

    I 那些有关和无关学习的

    大一刚进学校的时候,与学长学姐谈论,无论如何最后都会落到一个出发点上:学习和加权。刚进大学,只知道自己总得在大学混出点儿样子,不能就这么混过去,但是对大学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并没有具体的想法,所以想,都说学习和加权,那就做学习和加权吧。就这样奠定了大一开始时候的基调,体验了一把学霸的生活。

    当然大一也有好玩儿的,跟随着大多数人的轨迹开始加社团,进学生会,卖报纸, 做志愿活动。到了大一年终,总结一下一年也不错,成绩飙到第一,学生会也当到了副部长,工时也攒了79个,看起来也算是圆满了。

    直到大二,有时候瞎想就会算一笔账:第一名一个学院同时有4个,全校有20多个学院,也就是说GPA攒到极致,还是有至少79个人跟你一样屌,再想想这些学霸们扔到社会上又能有怎样的反响?有了这样的想法,有时候呆在自习室,看到周围的学霸们疯狂重复重复重复刷一样一样一样的题只是为了提升一点一点一点成绩的时候,莫名开始觉得有点可悲。

    那个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应该干点儿不一样的东西才有意思。就这样开始了疯狂做志愿活动,从光谷八小到雷锋月,在完成一个一个项目的时候,感觉到自己似乎比周围的人成熟点儿了。这时候开始好奇网上网站(多是国外的网站)这么牛X的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凭着完全的兴趣,开始学网页前端,白天看,晚上看,熬夜看,走在路上用手机看,2个月后,进了思存工作室,接了不错的项目,开始赚钱了。这时候才知道社会上有人依靠前端工程师这样的职业养活自己,才知道学校里面有这样一群几乎不学习只敲代码就能进BAT(百度阿里腾讯)并且能赚20W+一年的同学。

    从此之后,成为了学习和网页双栖的学生。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特优生集会上,一个德国籍的女老师因为需要,问了所有特优生一个问题,说在场的特优生除了学习之外,觉得自己有能养活自己的技能的人举手,没有人举手,之后那个老师说了一句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的话,她说,你们不可能一辈子光靠吃论文活下去吧,而且对有些人来说,学习真的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他们总是在想怎么去适应社会创造财富和改变生活。

    II 那些关于努力和运气的

    从高考因为2B铅笔问题导致实际分数比估分少80分之后,我就相信其实“成事在天”这句话真不是白说的。

    并不是说运气有多重要,也并不是说天天就望天吃饭了,而是说就算准备得再好,也要做好被一锤子砸死的心理准备。觉得有这种心态看待世界的角度就有一些不一样了,高中三年准备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我们当时的天,垮了就是垮了。而真实的世界实在是有趣,再牛的人也不敢说自己一定会怎样怎样,因此大多数人选择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面。

    前提是你要有>1个的鸡蛋。为了给自己多一条路,你会付出更多去试图在不改变自己人生大方向的前提下去做更多的事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期待这些篮子里面可能有一个会孵出些什么。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空,看起来都懂,但是真正能去做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光是学习一项就被压得不能翻身,而那些迈出了这一步的人要是有一个篮子孵出了东西就被叫做学霸,有两个篮子孵出东西就被叫做大神,有更多的孵出来,别人就叫你牛人了。

    所以关于努力和运气我们是这样谈论的:一种人大学四年做了一件事情(很可能是学习),结果因为运气原因,最后GPA并不高,然后开始怨天尤人,觉得自己累得要死结果是这个结果;另一种人大学四年做了N(N > 2)件事情,最后其中的X(N>X>1)件事情出结果了,然后被称作牛人,被人羡慕说这个人运气怎么这么好,做成了这么多事情,实际的情况是这个人比前一种累N倍,比较起来有更多的事情做的是无用功,但是他们从来不说累,因为对这样的结果早有了预期。

    “一种人…另一种人…”,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高中作文体,但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落到地上,就表现成:之前在某个咖啡馆,听到有投资人说,过去是1000W投一个APP,现在是1000W投100个APP,总有一个能整对。

    III 那些逐渐飞跃的理想

    大一的想法就是想保研,因为听说考研和高考一样痛苦。到了大二接触了思存工作室,进了冰岩作坊,看到周围有人一毕业就进BAT,从此一个月1.2W+,拿15个月工资,还有人创业,拿到千万融资,觉得毕业就进大公司或者创业足够滋润活一辈子了。到了大三,在参数化设计创始人Sam Cho的META平台里面做些事,跟做智能家居的总裁促膝长谈过,也跟魅族副总裁杨颜面对面谈过,逐渐觉得那些走在时代前方的知识真的才是生产力,所以以后想做的又变成出国读研然后创业。大四,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在大一刚进学校的时候,我肯定没有想过现在的我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未来的走向,随着时间去塑造也就好了。

    上面一大段说了大一到大三觉得自己以后想做什么,但是想做的和一个人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是有差别的。我觉得其实真正的理想其实是藏在内心最深处最柔软的那个地方,甚至被自己清楚知道不能作为自己未来过上好生活的经济来源的前提下,还是会固执认为那就是自己想做的。

    我觉得对于自己的理想没必要放弃,追求生活质量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这时候理想就是栖息的地方。

    不知道还记得不,在文的第一部分,德国籍的女老师说,对有些人来说,学习真的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可能这句话是很惊悚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只有学习陪伴的“学霸”来说。但是在身边确实有一个活的这样的人。他能在30左右的年龄就推动了整个大学科的发展,能在武汉创意天地所有展品的1/4上挂上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也会在再忙的时候带着乐器去光谷来一场快闪,也会希望带着自己的乐队在光谷体育馆开演唱会。

    至今我都没想清楚哪个才是他的理想。

    理想只需要自己知道就好了。

    在罗嗦了这么多的最后,请原谅我最后一个例子用的不是我自己,因为越看得多,就越觉得自己渺小,觉得自己还远远不够格。希望以后再写这类文的时候,能够不再隐藏例子所涉及的人的名字,而代以“我”这个字。

    希望你也是。

    作者:王洪阳

    <hr />

    2015.9.21 更新

    文集出版电子版

    book page1 book page2 book page3 book page4

    作者署名:Hongyang Wang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谈论大学时,我们谈论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eu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