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历年,即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味道。
西方人的年节,大致是从圣诞到元旦,前后一周;中国的年节是农历新年,从腊八的一口粘稠又香甜的粥开始,年的脚步就慢慢地到了,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画上句号,前后将近四十天。
每逢元旦,感受不到跨年的节日氛围,虽说进入了新的一年,潜意识却在提醒我们,年的脚步还很远。进入腊月,尤其是一年的最后几天,年不请自来,街上开始张灯结彩了,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了,归家的心情越来越急迫了,年味儿越来越浓了。呵,这才是中国人的新年。
当我们谈论过年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每个人心知肚明,儿时的过年,是新衣服新玩具压岁钱,长大以后的过年,是吃不尽的美味和一伙人的玩闹,是回家团圆,一夜不眠的守岁。过年的氛围藏在年的味道里,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中国年的底色,是红色的,红红火火。红灯笼、红对联、红鞭炮,红福、红包、红窗花,红围巾、红手套、红衣裳,热闹的、喜庆的,欢乐的、祥和的。年,盛开在红色水墨里,热烈火红的中国红历,浸着浓得化不开的年味。
中国年是属于味蕾的,是最温馨甜蜜的味觉体验。弹牙润甜的年糕,咬起来嘎嘣脆的糖瓜,馅多皮薄的饺子,软糯的汤圆,花样繁多的糕点,鲜嫩多汁的肉类……堪比满汉全席。单说饺子,原本是平常的食品,到了春节,却非比寻常。
中国年的表情,是笑,笑容常挂脸上。火红的灯笼挂满街道庭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互相问候,互相祝福,即使不认识的人,年节道一句“拜年了,新年好”,彼此也会亲近起来。
中国年的风情,是民俗。贴春联、挂灯笼,打树花、游花灯,逛庙会、赏烟花......每一个年俗,都是年文化的重要内容。

爷爷说小时候家里穷,进了腊月就盼年,盼来盼去也就是三十儿和初一那两顿白面饺子。那时羡慕有钱人家,一天天往家买年货,黄香红烛,灯笼鞭炮,黑白瓜子,点心酥糖……初一时,人家的孩子穿着新衣服出来放鞭炮,看他两手空空打扮穷酸,白一眼,说:穷人靠边站,富人才过年。
现在大不同了,生活越来越好。以前过年,过的是物质,盼的是瓜子糖果新衣服。现在过年,过的是精神,盼的是一年分离后的团聚,一年疲惫后的放松。
一年末了,也到了农闲时节,便有了大把的日子来准备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大大的折腾一番好玩的好吃的,以犒劳一年来辛辛苦苦的劳动,年又在四季之始,过美好生活的欲望又熊熊燃起。“平时竭力勤俭,岁末极尽所能。”过年时,人们希望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
腊月二十八,又逢乡村的赶集日。百物敞开满目琳琅,大人们买菜买肉买酒,小孩子买玩具买零食买烟花,选择买而老练穿梭精挑细选,等待卖而笑脸相迎童叟无欺。扁担上悬挂摇晃的是山里的年味,路边摊摆放整齐的是山里的图画。原来外面世界的美景,在集市那一处精彩纷呈。挤一身汗水,沾一路芬芳,腊月廿八,赶集去时,年就到了。
腊月三十,祭灶神、请财神、贴门神、放鞭炮,一系列繁琐而杂乱的讲究,屋外鞭炮噼啪作响、烟花闪耀,屋内妈妈忙前忙后准备年夜饭的一顿饺子,年味儿就在飘进鼻子的火药味儿和年夜饭的香味中。
正月初一,给长辈们拜年,收红包,迎喜神;正月初二,女儿回娘家;正月初三,开始走亲访友……直到正月十五闹完元宵,赏完花灯,年的身影也渐行渐远,人们又开始了新的忙碌。
过年,辞旧迎新,所有的讲究和风俗,无非不是在传达一种内涵——驱邪降福。喜庆、吉祥、平安、团圆、长寿、富贵……这就是年的意蕴。
自古,家对于中国人便意义非凡,人的根在这里。年,又是中国文化里最隆重最核心的节日,各种美好、温情、喜庆都属于它。
所以很多人不管离家多远,假期多短,票多难买,旅途多奔波,钱包多羞涩,“回家过年”这件事,都不容置疑。
能回家过个团圆年的你,一定是个幸福的人。因为在你安放灵魂的地方,还有爱你的人,给你留着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