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Lucky会员组风语阁人民广场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3-03-14 11:44 被阅读0次

    春有约,花不误,又是一个春花烂漫的季节,妖娆花事,一场接一场,一树树繁花,摇曳生姿,绽放浓浓的旖旎春色。

    此刻,词人的小花园亦是春光无限,花满枝桠,空气中氤氲着花香,让人心情愉悦。

    如此春色,莫要辜负。词人信步来到书房,临窗而坐,品茗赏花。

    忽听得园中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词人定睛观看,透过朦胧的窗纱,似有人影在园中晃动。原来是:有人在摘花。

    是谁来我园中摘花呢?想必也是一位爱花之人,倾心这满园春色,故情不自禁前来摘花。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既然她也爱花,就让她随便折吧。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此时,词人反倒更多了些兴致,索性在“静处闲看”起来。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越发慷慨,希望她折到最好的花。

    词人在窗内暗自观赏,还不忘提醒摘花人:“靠檐边,那枝花最好,……手再伸高些!”

    看窗外的人终于摘到了满意的花,正欲转身离去时,词人又补充道:“折完之后记得一定要把花斜斜地插到鬓边,这样才最好看。”

    言外之意,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

    这与辛弃疾的那首:“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似有异曲同工之效哈。

    别人在你的园中折枝花,摘个果儿,大抵是不算偷的,更何况是顽皮的儿童和天真的姑娘。词人不仅不会责怪,反而会以欣赏的态度闲眼旁观。

    蒋捷的这首小令别致新颖,就像是一篇短小清新的散文,讲述着一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它清新秀逸,妙趣横生,读来如一幅随意走笔的淡彩小品,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随意闲适,像是词人在某个下午坐在窗边轻瞥着窗外,随口吟唱出来一般。

    但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弥足珍贵,词人闲适淡雅的生活情趣全体现在其中,让后人能够通过这首小令感受到词人生活中的周折和意趣。

    通过这首小令,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的蒋捷还是非常有闲情逸致的,应该说这是他少年时期的作品。

    正如他的那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年少时听雨,无论是春雨还是秋雨,听起来都是意气风发,轻舞飞扬。

    那时的生活无非就是喝酒、娱乐,听曲、作词,上高楼故作忧愁。

    说到蒋捷,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很少,我们只能了解个大概。

    蒋捷出身权贵,据说祖上世代为官,与官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放到如今,可以说是妥妥的“富二代”,少年时期的他,生活富足,烦恼甚少。

    虽然史料对他记载不多,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写的诗词中看到他一生的况味。

    就如他的那首《虞美人·听雨》,这首词不仅写尽了他一生的感受,还吟唱了一个时代的挽歌,并为宋词这个光芒万丈的文学体裁写下了终章,划上了句号。

    蒋捷大约生活在南宋和后南宋时代,他是南宋的末代进士。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五年后,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宣告灭亡 ,而他却没有当过一天南宋的官。

    当蒙古人的铁蹄踏过他的家园,当他钟爱的朝代化为齑粉,像他这种正统的知识分子是很难适应新的朝代,而只能在亡国之痛中沉沦落魄的。

    于是,不肯摧眉折腰事新贵,不肯在新主面前装傻卖萌讨生活的蒋捷,便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新王朝的官职,头也不回地隐入了故乡宜兴的无边竹海,从此只以一介布衣“竹山先生”示人,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南宋灭亡,词人遭逢变故,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词人如一只落单的孤雁迎着西风阵阵哀鸣,却再也找不到群雁和回家的路。

    暮年的蒋捷,两鬓斑白,再次听雨于僧庐下,雨声嘀嗒,剩下的只有回忆了。

    那个慵懒闲适的下午,那个明媚的春天,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那首轻巧随性写出来的小令,早已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再也回不来了。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南宋•蒋捷

    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词作。

    此词在宋词中是一首很别致的作品,它是小令,却又像一篇短小的散文或特写,描写一段生活情景。

    它打破宋词多抒发作者主观情怀的写法,客观地描写人物的活动和心理,做到了生活化、口语化,十分自然。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

    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词上片的意思是,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

    从:听随,听任。  向:到。

    上片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

    “是谁来折花?”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

    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

    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檐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

    鬓边斜:斜插在两鬓。折高一点。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

    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

    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

    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

    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fh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