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学堂十七课

作者: 欧阳卉林ou | 来源:发表于2017-07-25 22:21 被阅读128次

主讲老师一一一一边义

温文儒雅的边义老师
大家晚上好,上几节为大家介绍了山水诗。从这节起为大家讲一下绝句结尾的十六法。

   

        绝句体小句促,要写得好写得耐人寻味,工夫全在结尾。尾联的結句是全诗点晴结穴之所在,历来为诗家所重。唐代以来的诗评家,对绝句的结句有诸多评析,但大多止于一鱗半爪,缺乏整体观察。笔者多年涉猎绝句,于历代诗人尤其是五七绝好手的结句习惯感受良深,特撮摄出来说与读者共识。

    绝句是定型于唐代的诗体,属近体诗的一种。因而举凡近体诗的写作方法,也一样适用于绝句。但绝句毕竟又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又略有不同。比如说“卒章显志”、“首尾呼应”这些在诗文中普遍运用的结尾,在绝句中也有使用,白居易就提倡“卒章显志”,其绝句也大量使用这种方式作结。但绝句因其体小容量小,除了首联就是尾联,主题难以延伸,如果收结用“卒章显志”,主题一点出来便容易“词意俱尽”,显得诗意浅白。所以历来的诗评家多讥白诗过于浅露。但白居易主张诗要大众化,要的正是这种浅白风格。因此也不能一慨而论说浅露一定不好。写诗不能千人一面,绝句也不能只有含蓄尽玩深沉的一种风格。但多数人都说好的、在民众中留传最广泛的绝句,就是风格的主流,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以此,我们逐一剖析,即可看到历代诗人在写作绝句中,如何巧妙地处理结尾。

概括来说,有以下十六种结尾方法

(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

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

试看王昌龄《从军行》之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的前三句浓笔写情,从军中宴乐的“换新声”入手,但怎么换也摆脱不了边关的“旧别情”,这种扰得人心烦乱的“边愁”总奏个没完没了,那“听不尽”的到底是怨?是恼?抑或自豪?赞叹?读者正期待诗人把谜底揭晓时,诗人却抛开话题,轻轻宕开一笔,让“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浑景色把所有的混杂声音和斑澜情感拦腰斩断!你自己去思考答案吧。这叫“以不尽尽之”。其艺术风格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的“含蓄无垠,思致微渺”。

绝句中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最早似见于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首联写旅思乡愁,“念”归而“悲”滞,情浓难化。而尾联转而写景,以遍山飘落黄叶的景色收结。这便是以景结情。但王诗的收结因第三句的“况”字使首尾两联自然衔接,结句略为平缓,艺术效果不象王昌龄“如截奔马”那么强烈,但于表现手法亦是若即若离,颇耐人寻味。

  王勃之后,这种以景结情的结尾技巧更多地散见于五七言绝句之中。李白与杜甫这二位诗坛大家,更是随意拈出用之不着痕迹。

如李白的《黃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惟见长江天际流”结送别之情。

《哭晁卿》用“白云秋色满苍梧”结悼念情,

杜甫的《漫兴》九首之六用“碧水春风野外昏”结懒慢情,均有深意而耐人寻味。

晚清人梁星海有一首《独夜》

笛声幽怨在天涯,但忆春时不忆家。

一月照人凄欲绝,寺墙开满海棠花。

显然步唐人之法甚得韵味:笛声怨而情凄绝,诗人何故忆春不忆家?诗人不言而以花景结句,似给你一头雾水,但微妙之处正是放开一步,以不尽尽之,以景结情更觉诗意浑含不尽。

今人诗中许多名家沿用这种以景结情技巧者,举例如下:

原巴黎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暨南大学教授的陈钟洁女士有一首写十年文革浩劫的绝句《有感》,诗曰:

风云扰攘欲何之?曾是鱼龙混杂时。

欲写十年文革史,残灯如豆泪如诗。

前三句尽是描述感慨之情怀,抽象而朦胧,结句则收声,只摆出一个具象的画面,一幅实景,不言胜千言,无声胜有声。

(2)移情入景,深注感概

        与以景結情稍为不同的另一种结尾手法是移情入景。虽然二者均以自然景色为收結,但写作手法完全不同。前者是写情正浓、势如奔马,忽勒马回首,转以风景入眼,思绪万千。后者则是既写景又写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惜景生,景依情现,诗人融情于景后延长而去。

且看韦庄的《台城》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即是南朝六个政权更替轮番建立的都城旧址。诗人因六朝的兴衰更迭生发往事如梦的历史沧桑伤感,一下笔就把这挥之不去的伤感融入景色之中,“江雨”“江草”“啼鸟”幽如梦愁顿生,首联既是景又是情。尾联诗人即移情入景,原本一向被人当作春天正面形象言必称誉的“楊柳”,因诗人的情感指向,遂变成令人厌恶的最最“无情”之物,竟然可以忘却先前的悲痛而无动于衷、无改于颜,依然在蒙蒙細雨中扭动那碧绿的身姿,象当年一样如烟似雾地笼罩着十里长堤,你说可恨不可恨!显然,这种結尾的好处在于:因了诗人的移情,无知的楊柳被人格化,被赋予灵性,而楊柳的无情正反衬人之有情,诗人的无限感概,便溢于诗外。

再看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也是移情入景,将敬亭山人格化,赋予情感。

        有趣的是,韦庄是以物之无情衬人之有情,而李白正好相反,是以物之有情衬人之无情。首联似写眼前景,实则通过“鸟”的“飞尽”和“云”的“去闲”把诗人孤独与寂寞之情呈露出来,是景中情、情中景。尾联便以诗人与敬亭山脉脉含情独坐相视的情景收結。敬亭山被赋予灵性之后,得到诗人的喜爱。“相看两不厌”,是说双方均认可对方的人格而乐于作伴。而結句的“只有”两字进一步提升了作伴的親蜜程度,大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之意谓。敬亭山的“有情”反衬了人的“无情”。

那么,究竟是世人冷淡了诗人呢,还是诗人压根子就看不起世人?抑或两者均有之?总之,诗人那横遭冷遇、孤独寂寞的情感就这么深注于結句的景物之中,以致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对李白的这首绝句赞叹不己,誉为“传‘独坐’之神”。

唐人绝句中大多善写景又能写情,常常是情与景会,景与情合,情融于景,景立于情,景必实而情可虚,情己浓而景可止,景虽尽而情不尽,此正为移情入景結尾手法的微妙之处。

今人写绝句,这种移情入景、深注感概的结尾技巧,用得最多。这里略举几例。

上海诗人杨逸明有一首《咏白云》绝句

诗曰:

露怪藏奇纵复横,何甘散淡过浮生?

闲来出岫非无意,欲借东风化雨声。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作者借刻画白云的多变形态及远大理想抒发自己的胸怀。首句是这种变幻无定、造像神奇的白云形态的描绘:或藏或露,藏有奇姿,露有怪相,飘忽纵横,形影易变。白云的这一情性或许也有诗人自身经历的影子。毕竟诗人经历了“二个三十年”的坎坷,尤其是头个三十年,政治气候多变,自然让那时的人呈现更多的色彩。

        次句以设问承接,直接把诗人自己的襟怀安在白云身上。第一句是景,第二句是情。也是人格化景物的手法。但又通过“散淡”、“浮”之字眼紧紧扣住云之特性,有了这些字眼才有“不即不离”之效果。第三句蓄势,为结句铺垫。云之“闲”是众目皆睹、人所皆知的,但云之“抱负”便少人能了解,经了诗人这一撩拨,便急切想知道白云有何理想了。结句应当是答案,但诗人没把答案明白说出来,只把答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一种自然景象的势态之中。“借东风化雨声”不是理想的实现而是理想实现的途径,造福人间这才是白云也即诗人自己的远大理想。

      这首绝句,作者写云,诗中有景,又有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化于物,物借景生,景依情现,最后诗人融情于景,白云与诗人的形象,便显得朴实而可爱。

深圳诗人邹国荣一首《除夕》,结句也用移情入景的手法。

其诗曰:

瓮开老酒进三盅,沉醉团圆喜气中。

晚会连台兴难尽,偷燃爆竹入东风。

        除夕诗写自家团圆的欢乐气氛,前三句都未见奇趣,毕竟喝酒、看晚会,家家可见之景象,村村都有之情形。而结句“偷燃爆竹入东风”一出,全诗光芒四射,奇趣横生。这是一个滑稽的画面。曾经一段时间,许多城市颁布了禁燃烟花爆竹的法令,深圳尤其严厉。一些市民出自怀旧或想要热闹气氛而偷偷在屋前屋后或楼顶上燃放,这个“偷燃”便带有违法的意味。但这是这个“偷燃”,又与唤醒童心联系在一起,因“偷”而见童趣,因“偷”而生激情,是以此诗便由此一“偷”字添得无穷意趣。此诗前面已把诗人一家人团圆过春节的欢乐情感叙述出来,结句便把欢乐情感移入“偷燃”的场景之中,这一结更让节日的欢乐定格于童心绽放的气氛中。

我也曾写过一首,

写于首山烈士墓

书生意气别乡村,投笔从戎报国门。

埋骨山丘荒草地,芭蕉夜雨泣忠魂。

首句写一意气风发的读书人,离开家乡。承句交待目地及原因。为报国参军。

转句写为国捐躯,埋骨荒山。结句用芭蕉夜雨这一情景抒发笔者的感受。泣忠魂。这首就是用这种方法。

(3)案而不断,玩味无穷:

        绝句虽然限于体裁和容量,难以表现纷纭复杂的世事,难以刻画丰富多彩的人生,它只能在空间上截取某一个角落,在时间上摄取某一个片断。就象一幅国画,一张照片,定格的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更难得有过程。但也不是说绝句在叙述人生世事方面就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关键看你有没有浓缩事态捕捉特定情景的能力。善于写作绝句的高手常在短短的四句之内,既能写尽纷繁曲折的重大事端或历史变迁,同时也能赋予深厚的个人情感。在这种擅长叙事而言情的绝句中,诗人往往会在叙述方面出现时空变幻的大跳跃,而结尾由于缺乏足够的空间通常又会用一种似方开头即已结束的技巧,好比法官升堂只待原告被告说完即宣布退堂,没有裁决,没有结果,这叫案而不断。案而不断,便有悬念。这样的结尾常令人玩味无穷。

      李清照显而易见是持这种看法的。但她的结句也是“案而不断”。一向争论悬而未决的问题又被提出来了:项羽为啥不过江东?为啥?值不值得?李清照没有细说,这也是含意未申,颇让人玩味。不过,李清照首联已直述自己对人生生死的看法,因此答案又象是先准备好了的,但李清照显然不以回答问题即了事,而是另有寓意:项羽可以勇于赴义,今日的政府官兵却怎么只顾仓皇南逃呢!其愤概之心声已跃然纸上。

杜牧属于后者,他有一首《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开始遭蒋介石重兵包围和斯大林强势施压内外受困的严峻时期曾抄录此诗示人,表明他赞同杜牧的看法,毛泽东的包羞忍耻最后赢得胜利。但项羽那有毛泽东的胸襟和智慧,与其渡江后苟且贪生受人戳脊梁当然不如自杀来得痛快和壮烈。

这种案而不断的结尾技巧,在绝句中用得比较多。随便举今人几例便可知。

厦门诗人王翼奇有一首,属于感怀之作

《梦登岳阳楼得句》

巴陵胜状昔年闻,云梦潇湘此吐吞。

也拟登楼问忧乐,不知谁是范希文。

范希文即范仲淹。岳阳楼因了范仲淹的一篇登临记(据说其时还没到过)而名噪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在此后的千把年间成为读书人、官员的远大理想和高尚品德的人生格言。但在言辞与行为严重脱节、人前冠冕堂皇信誓旦旦私下里却贪腐逐臭男盗女娼的当今官场里,这种“忧乐”观的高调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作者有感于此,便借岳阳楼抒发心中的愤慨。官员个个会唱高调,“公仆”,“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可是,当一个个贪腐官员的底细被曝光之后,所有的豪言状语马上变味。究竟哪一个是范仲淹?当今社会有没有范仲淹?这是一个有正义感有爱民心的诗人的困惑。但这些诗人并没有说出来,诗人十分狡猾,他只称誉岳阳楼的名气,颂扬岳阳楼的胜景,然后表达自己想追随范希文做一个有志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先进人士之愿望,到此为止,诗作波澜不兴、平淡无奇,如果用“此生誓做范希文”作结,愿望落到实处,呈现一种崇高与美好,也是常见的境界。但这诗就成了老干体了。作者高明得很,结句用故作糊涂的“不知”二字,把现实里的问题摆上桌面,但也就摆上而已,如何讨论,如何分辨,如何从中找到有益的思考,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了。

这种案而不断的结尾技巧,在绝句中用得比较多。随便举今人几例便可知。

厦门诗人王翼奇有一首,属于感怀之作

《梦登岳阳楼得句》

巴陵胜状昔年闻,云梦潇湘此吐吞。

也拟登楼问忧乐,不知谁是范希文。

范希文即范仲淹。岳阳楼因了范仲淹的一篇登临记(据说其时还没到过)而名噪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在此后的千把年间成为读书人、官员的远大理想和高尚品德的人生格言。但在言辞与行为严重脱节、人前冠冕堂皇信誓旦旦私下里却贪腐逐臭男盗女娼的当今官场里,这种“忧乐”观的高调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作者有感于此,便借岳阳楼抒发心中的愤慨。官员个个会唱高调,“公仆”,“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可是,当一个个贪腐官员的底细被曝光之后,所有的豪言状语马上变味。究竟哪一个是范仲淹?当今社会有没有范仲淹?这是一个有正义感有爱民心的诗人的困惑。但这些诗人并没有说出来,诗人十分狡猾,他只称誉岳阳楼的名气,颂扬岳阳楼的胜景,然后表达自己想追随范希文做一个有志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先进人士之愿望,到此为止,诗作波澜不兴、平淡无奇,如果用“此生誓做范希文”作结,愿望落到实处,呈现一种崇高与美好,也是常见的境界。但这诗就成了老干体了。作者高明得很,结句用故作糊涂的“不知”二字,把现实里的问题摆上桌面,但也就摆上而已,如何讨论,如何分辨,如何从中找到有益的思考,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了。

湖南诗人熊鉴有一首绝句,也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好诗。同样用了案而不断的结尾技巧。

《虾》

跳跃灵于蟹,峥嵘势若龙。

生前无滴血,死后一身红。

诗的首联描述虾的英雄形象。活蹦乱跳,活力非凡。长须极有风度,游水的气派有龙的精神。这是正面的,赞许的。但诗人接着关注的却是人们未曾留意的问题。活着的虾是青灰色或淡青色的,煮熟的虾却是红色的,这一层变化人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但诗人却究起真来,这“红色”是怎么来的呢?血染的,可活着的虾看不出有血啊(其实血不一定都是红色的)!于是,诗人抛出了一个疑问便不再作声。这也是王翼奇式的故作糊涂。其实,作者想说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怪诞现象:某些人生前并没有做出什麽惊天动地之事,可死后却成了了不起的英雄。原来,这只不过是一种宣传的需要,某一利益团体的需要。但这层含义,作者不说,这也属于案而不断。

(4)设问反问,故留悬念

        绝句是一种善于捕捉特定埸景和瞬间情感的吟咏艺术。绝句虽然短小,却要求韵味悠长、情意绵远。这个艺术效果一般都通过高超的结尾技巧来实现。以问句作结: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问句作结,可以是疑问、设问、诘问、反问。其作用在于设置悬念、故留悬念、强化悬念。有悬念就会引起人们的思考、探索、深究到底。这一系列由读者自行完成的思维过程丰富和完善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自然使诗味益加厚长。

疑问作结:

且看皇甫冉的《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婕妤怨是古乐府曲名,是东汉以后的文人借班婕妤的故事而写作的一种宫怨诗。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因文才超群、才貌双全被册立为婕妤(汉宫中女官)。后因赵飞燕姐妹得宠,在成帝面前进谗言毁她,班姬恐受害,遂自求去长信宫侍奉皇太后。长信宫的清苦寂寞激发了她写诗作赋的激情,成了女诗人。《怨歌行》是她最出名的乐府诗。皇甫冉的这首七绝,是借班婕妤之口,写失意宫女见到别人得宠时的幽怨。结句用了一个疑问收笔:那新承恩露的宫女眉毛画的有多长?这个质疑蕴含了诗人的愤慨。难道眉毛画的长就漂亮吗?难道那美人是因其美貌而得宠吗?难道这世上有裁决美貌的标准吗?难道?真是一句质疑,引发多少深思,含意不尽,玩味不尽。

设问作结:

且看王维的《杂诗》之二: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人遇到一个从故乡来的旧友,高兴之余最想知道的当然是“故乡事”。故乡的事情要问的肯定很多,究竟那一件是诗人最急切想打听的呢?家乡一草一木的的变化,亲人包括左邻右舍的近况,应该是久在异乡的人所最为牵怀挂肚经常惦记的事情。然而,情况有点出人意外,诗人的设问是:“寒梅着花未?”而全诗也就以此收结。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问,正是诗人手法高明之处。假如问的是亲朋故旧、风土人情之类,那就容易落入俗套了。诗不厌平常事但厌俗。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这可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小事,但一经诗人口里说出便悬念顿生了:莫非那寒梅与诗人有特殊的关系?或者在寒梅身上另有隐喻或寄托?说不定问的是一株梅内心惦记的却是一个人。总之这是诗人有意留置的悬念,你们就猜去吧。

诘问作结:

且看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

首联先设问:为何堂堂男子汉在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时局不去冲锋陷阵、报效国家?此问带有自责的意味,似乎投笔从戎乃当时势所必行之事。那么,又为何不去呢?原来,事情没那么简单。“收取关山五十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书生意气的慷慨激昂和真刀真枪的沙场血战,全然不能同日而语。再说,纵使自已有戎马生涯的志向和决心,谁又会给你施展才能的机遇和条件呢?不是我李贺胆小不敢去拼,你去调查一下,凌烟阁那些功臣像(唐太宗曾叫人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里有哪一个是书生出身呢?这是以诘问收结,其艺术效果比陈述句收结情感更加强烈。使人读起来觉得带有一腔愤激不平而沉郁哀怨的气势。

反问作结:

且看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留传于世的诗作不多,收录于《万首唐人绝句》中的七绝也仅得四首,而这首《凉州词》却享有盛誉而传诵千古,其奥秘在于这结尾的一句反问:“古来征战几人回?”清人施补华说,这一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见《岘佣说诗》)。而沈德潜则认为,这一句是“故作豪饮之辞”,乃“悲感已极”(见《唐诗别裁集》)。其实,说是谐谑语也对,说是悲伤语也对,说是豪饮辞也对,读者完全有理由依据自己的感受去领悟。总之,此句是以反问作结,用豪放旷达的语气表达悲概而激昂的心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一读难忘。

用疑问、设问、诘问、反问而收结的绝句,容易收到气势磅礴、悬念顿生、一唱三叹、余味深长的艺术效果,是绝句中最常见到的句式。

今人诗中善用这种问句作结的极为普遍。

这里略举几例。

湖南诗人林从龙有一首《过秦俑坑》

胆丧荆卿剑,魂惊博浪椎。

泥封兵马俑,能否慰孤危?

秦坑兵马俑如今是一道游人赏眼的文化景观,但当初却寄托了暴君秦始皇万代安宁的痴心妄想。从荆卿剑到博浪椎,秦始皇深知身处极位之危险,暴虐者始终惶惶不可终日。为了确保生前的地位和死后的安宁,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护驾。但统治者的愿望当真能实现么?秦王朝二世而终,兵马俑成了嘲笑暴君内心恐惧的话柄,这种场景正是揭示统治者腐朽本质的最好教材。诗人用一个诘问,便贯穿历史、洞察千古,对于那些还在做着独夫梦的人来说便是当头一棒。显然,有此一问,诗作的涵义便耐人寻味,艺术效果十分犀利而痛快淋漓。

安徽诗人祁庆达有一首绝句《问夫》,结句妙用官夫人的一句问话,即把全诗的精彩推到读者跟前。

其诗曰:

得意春风逐笑颜,官人昨日又升迁。

娇妻枕上嗲声问:下次要花多少钱?

一篇讥讽官场腐败痛斥吏治潜规则买官卖官贿赂公行的好诗,只聚焦于一个生活细节:一位官员通过行贿获得升迁,当其回到家里时,妻子笑逐颜开,问其丈夫下次买一个更大的官需要花费多少钱。此诗以官员“娇妻”的一句问话为结,安排极有深意。毕竟许多官员的腐败(无论受贿还是行贿)大多是经由妻儿子女进行的。当着她们的先生在红地毯上大谈廉政经验和反腐措施时,这些神通广大的官一奶、二奶便在酒桌上、在宾馆房间、在豪华轿车里干着肮脏的事儿。诗人借用官夫人的问话作结,一举多得,省却了一大堆文墨,简练而余味无穷。

上海诗人杨逸明有一首绝句《咏瀑布》,其用设问作结,却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博大胸襟。

其诗曰:

飞瀑遥倾天上湖,雨丝风片满崖珠。

心泉也有三千尺,能向秋山一泻无?

咏瀑布,有李白的诗在,再怎么张扬刻画,也难以超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那一博大景象所营造的境界了。但此诗别出心裁,用“我”的仰慕,用“我”的渴求,反衬瀑布可以随意一泻千山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痛快,这便营造了另一个博大的景象。这一问句作结,从精神层面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既表达了自己的广阔胸怀,也赋予了瀑布伟岸的人格。是以此诗便凭借结尾的一个设问,成为可以比肩李白诗的杰作。

由于时间关系,今晚这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 竹韵学堂十七课

    主讲老师一一一一边义 大家晚上好,上几节为大家介绍了山水诗。从这节起为大家讲一下绝句结尾的十六法。 绝...

  • 竹韵格律学堂七十七课

    读诗词与写诗词(2) 读诗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讲究采用“比”、“兴”两法,...

  • 竹韵格律学堂六十七课

    【诗的故事】古典诗词入门难点之一: 理解字义、词义 《欧阳询与长孙无忌》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长相不佳,国舅长孙无忌显...

  • 竹韵格律学堂  二十七课

    主讲老师一一一一荒岛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学习 《文言文断句六法》 早期的文言文一般是不断句的,读书时要全...

  • 竹韵格律学堂第三十七课

    主讲老师一一一一边义老师 大家晚上好,从今天起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词的基础知识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是...

  • 竹韵格律学堂第二课

    欧阳卉林整理 竹韵格律学堂第二课 主讲老师——疲惫的狼 今天是竹林学堂基础课程的第二课, 狼在这里代表所有的群里的...

  • 竹韵格律学堂三十课

    主讲老师一一一一边义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学习 《字的技巧和应用》 写诗高手和初学者的区别在哪?主要体现在...

  • 【竹韵格律学堂】第七课

    主讲/ 边义老师 大家好。上节课同大家学习了诗的韵,这节课讲一下写景的七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

  • 竹韵学堂十六课

    主讲老师一一一一边义老师 大家晚上好,这节继续讲山水诗 3,临海观潮 与江河湖泊相比,海洋可是更具壮观的自...

  • 竹韵学堂十三课

    主讲老师一一一一边义老师 上节客和大家讲了山水诗,这节继续一一一一 第三讲 山水诗的景观构成 1,山水诗中的人文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竹韵学堂十七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ig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