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 语修 | 来源:发表于2022-11-29 23:10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白话文: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天地之间,正像一个风箱啊!虽空虚却不致匮乏,一鼓动就源源不绝。议论太多,很快就会走投无路,还不如守住虚静的原则。

第一层意思:“仁”这个字,老子笔下的“仁”翻译成“偏爱”比较适合。所以要把“天地不仁”四个字理解为天地没有任何偏爱,而不是说,天地没有仁心、仁德。

当一个人没有偏爱的时候就没有自己的私心,当有私心时就有为了,当你无私心时,你就无为了。

当你完全没有偏私,既无爱又无僧,当你没有偏爱一个,你就不会讨厌一个,无爱无憎就是仁,一视同仁和众生平等。

第二层意思是每一个事物在世间都有自己的使命,完成使命即会离开。

接着,天地把万物当成刍狗,重要的是:“刍狗”是什么?在《庄子·天运》里面,有一段对刍狗很生动的描写。庄子说,古代祭祀祖先的时候有个牌位,但是怕祖先太孤单,所以就用草扎几只狗放在。牌位旁边来陪祭。刍狗上场之前受到礼遇,放在珍贵的箱子里面,盖上锦绣的手帕,负责祭祀的人去迎接它。但是祭祀完毕之后,这个刍狗因为是用草扎成的,本来就是草,只好丢掉,路过的人可能踩到它,樵夫可能把它拿去当柴烧。这说明什么?说明万物在天地之间有它的荣与枯。

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呢

举例1:我们对待孩子时每一个孩子都有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也不能要求每一个的节奏是一样的,每一种乐曲都能奏出属于他的美好乐章,每一种乐曲也都有他自己的节奏。苹果永远长不到像西瓜一样大,每一孩子都会给我们不一样的看见,那些所谓的问题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照见呢!

每个孩子的花期不一样,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节奏。

每个人都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就像我一样,当我们导师班的人都出去讲课三四年了,我才刚刚开始,别人都想两三年有一个成就,我想的是十年之后让自己更有成就,我没有着急,也没有焦虑,因为这就是我的节奏。

还有我们的夫妻关系,如果你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你不能去轻视在家庭内部付出的人,当你对家庭内部付出的人也很重视他的成果时,家庭关系就会更加和谐。

举例2:大自然也是如此春夏秋冬轮流上场

春天来的时候,花红柳绿,到秋天的时候败柳残花,天地并不是特别爱花红柳绿,天地也不是特别爱败柳残花,任谁自来,你的使命完成了就该退场了。天地如果之爱春天,那么万物就不能再自化了,秋就不会有果了,万物也不能休息了,所以我们像自然学习,该退场时要退场。

举例3:现在几月,那就开几月的花;到了下个月,花就枯萎了,让别的花上场。从这里就知道,天地对万物来说:天地是万物存在的场所,对万物没有任何偏爱。这样一来的话,就比较容易了解第二句。第二句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从这里就知道,圣人真的是统治者,就像天地的天时、地利、季节、气候会左右万物的繁荣与枯槁一样,圣人的各种作为也会造成百姓的兴盛与衰落。所以,这句话要理解为:圣人也没有偏爱,他考虑到全局的发展,要使各地区的经济建设轮流上场。

举例1:“把百姓当刍狗’就像是说:该沿海地区的人先发展就先发展,轮到内陆的人发展就接着发展。这是按形势与条件所造成的顺序去安排的,没有主观上喜好、讨厌的问题,就像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顺序一样。

圣人你这个把这个老百姓啊,完全看得一样的,你能够看这个人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就让他

放在什么地方,那个人适合做什么就适合做什么,你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一样的。

知识分子下乡,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多少大学教授,多少博士到乡下去挑粪,到乡下去种田,于是我们就有了四十年的文化的空白。

圣人治国家也是顺应万物,让每个人都各安其分,让他各视其用而不用情,绝不会说我对读书的人特别的尊重,对于其他的人就特别轻视,不是的,让你们各是其所,你只会做这个,你就做这个,你会做那样,你就那样,没有尊卑,没有爱憎。,这是天地不仁,圣人也要学天地无心顺应万物,不用情,你一用情啊,你跟这一个用情另外就没情了,对不对?我们所谓用情,是你专情于某一个,我们常常认为,春天来了,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等到春天去了,大家都悲春呢!

让人民自然而然的自生自灭,让人自生自长,自化自命,因为必须要这样,所以他不仁。有爱有憎就有取有舍,于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接着就要谈到“天地之间,好像橐龠”。橐龠的结构今天难以想象了,简单来说就是风箱。

风箱里面是空的,有一些叶片配合,叫做橐龠。一鼓动风箱的话,它就不断产生力量,让火势越来越旺。所以,天地之间就好像风箱一样,本身是空的,它一鼓动,万物就不断生存发展,轮流上场,生生不息。

“天地之间虽空虚却不是匮乏,一鼓动就源源不绝”。

《周易·系传》有句话:“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吉庆、灾祸、悔恨都产生于行动。它告诉我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尽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凶两个原则。悔吝是偏于凶的。那么吉凶哪里来?事情的好坏哪里来?由行动当中来的,不动当然没有好坏,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这个规则,如乡下人的老话,盖房子三年忙,请客一天忙,讨个老婆一辈子忙。任何一动,好的成分只有一点点。

修炼成为圣人,成为统治者之后,就要负责让老百姓过上平安、快乐的日子,就像天地让万物生长之后给万物一个发展的场所。但是,万物也需要按照各自的条件轮流上场。所以,这是有关圣人角色很好的比喻:圣人就像天地对万物的方式来对待百姓。

原文最后结论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议论太多的话,很快就会走投无路。怎么办呢?不如守中,“中”代表虚静(中间的中),就好像人的心必须虚静、空虚、谦虚,这样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所

以,“守中”两个字代表“道”永远守住虚静的原则,才能让万物自行充实与活动,才能让一切发展层出不穷,源源不绝。

只有“道”能够生万物,天地与万物都来自于道,天地之间只是一个大的场所,可以让万物生存发展。同样的,圣人和百姓都是人类,但是圣人经过特殊的修炼,以他的智慧去悟道,正好又有统治者的身份,那么圣人对于百姓,就好像天地对万物一样,要负责让百姓生存发展,但是他不能有偏爱。

一视同仁。因为身为圣人,面对百姓,一有偏心的话,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后面就会越来越复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五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jj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