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快的色彩缺乏真实基础,和空洞的豪言壮语一样,虚假的自我安慰罢了。我们为革命所付出的那么沉重的代价,仅仅表现革命的乐观主义,是不够的。”明快的色彩,昂扬一点
“还是应该昂扬一点,调子应该高些。”
“那是一个不可能有笑的冬天,爸爸!”
“冬天孕育着春天的生机,你应该画出希望来。”
“爸爸,你说得太对了!”她从梯蹬上下来,好像作为一种奖励似的,跟她爸爸亲了一下:“冬天里的春天,这大概是所有巨大历史转变时期,必然出现的自然现象。我要把它画出来。”
冬天孕育着春天的生机冬天里的春天,最开始只是看到书名觉得是寒冬里的希望,也想着这大概是一部喜剧吧,最终结果总是皆大欢喜的吧。虽然不喜欢那种一猜就得到结尾的情节,但又不希望结局似乎好坏还有得较量。
这本小说以于二龙从砒霜下被拯救回来的命开始,死过一回,也就命硬了,成为主人公在风雨中飘摇。这不是一个没有瑕疵的人物,反而是被愚弄蒙蔽了太多次,有人性中的种种弱点,但也有自己的原则。有点怯懦无知,但在历史中进步学习,最终去面对自己和不愿碰触的真相。
本书以渔民二龙为还母亲的棺材债用生命换来一条红荷鲤鱼,因一起生活不离不弃的芦花的坚持,从鬼门关被共产党员赵亮捡回了一条命。也从此和该是大嫂的芦花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革命战友,大哥大龙被逼上投靠土匪但终究也走进了革命的队伍。高门楼是过去封建的地主阶级,是等级的象征。大爷王经宇心狠手辣,从一个地主霸王欺负民众,把自己当做王法,在石湖无人敢碰触,到后来的保安团长,替日本人卖命,打击游击队,最终命丧指导员芦花之手。
残阳如雪,芦花不再在革命的过程中游击队长二龙失去了很多同志,视他为亲人的人。大哥,革命的启蒙者赵亮,老婆芦花,小石头,老林哥。。。。。。而这一切还和一个高门楼的二爷王纬宇分不开。革命要牺牲,但有些牺牲是可避免的。王纬宇这个高门楼的二爷,历史系出身的大学生,也许天然后来都造就了他一副政客嘴脸。也是这个人的存在,才有了二龙本来的菇凉四姐离他而去,大哥的责问,芦花死于非命。。。。。。
抗战结束后建设时期实验厂的肢解,自己被拷问,成了历史的罪人,烈士成为叛徒,几十年后尸骨被鞭打,女儿作品成了牺牲品,儿子被发配。十年文革,曾经的革命开拓者,艺术家,科学家成了批斗的对象。唯独这王纬宇毫发无损,越走越红,成了刽子手的幕后指挥者。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大概就是这样了,曾经正真的叛徒耀武扬威,假惺惺。石湖里的蛟龙又从鬼门关走过,似是还有没完成的使命,但也畏手畏脚了。先烈的后生留着不愿屈服的血液,留着革命的赤忱之血,唤醒着这位老者。
冬天过去,十二月党的家人似乎迎来了春天。这位老队长三十年后重回革命过的故里,虽然曾经那湖上漂泊的日子,这篇土地似乎也没给他太多立足之地,但终归也不是一个孤岛,还有一起战斗的岁月。但沧海桑田物非人也非,真相似乎永远在迷雾中,马上浮出水面,又让你琢磨不透,最终只恨自己的愚蠢。
重回石湖,芦花的墓都不见了,革命的家乡飞速变化,不再是那个一草一木都是熟悉的家乡。想要凭吊思念故去的人都不知在哪里,真相又在哪里。
一苇一叶不再熟悉其实全书也是因为芦花的死,那令人诧异的最后的表情,永远留下一个谜,而这个谜最终的解开也就是故事的另一个开始。历史不会让英雄永远蒙冤。
原来美丽善良的芦花就死在王纬宇的抢下,那个让人永远琢磨不透的二爷,和高门楼一样深思海。之后的一切也都和他脱不了干系,只差把这条龙没有至于死命,寒冬没有把一切生灵都杀灭。
天际察觉不到逝去的痕迹生命在弥留之际总会想要赎罪,不带任何包袱离去,那个船家老晚,心终于死去的四姐,不再对二爷有任何幻想的珊珊娘,留下了不幸的珊珊,还不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万恶的王纬宇绝对是一个视觉动物,一切为了自己的权欲需求,表面无辜,表情清纯,借刀杀人,永远在暗处,这才是最可怕的。而明白一切的而龙却是拖着老健的身躯一个人单独追着那个手里有武器的王纬宇,结局如何也许都不重要了,因为观众都看到主人公明白了真相,历史不再被改写。冬天里的春天是一种希冀,终究春天回到来。
从两个人的较量,写出了时代的悲壮。铁骨柔情,人面兽心。从主人公的开悟到成长渐悟顿悟,串起了一个时代。石湖的历史,于二龙的遭遇,死去的人,新生的孩子,长大成熟的史诗。值得你和里面每一个立体的生命去交流,去历经沧桑。是历史也是现实,是过去也是现在,是文学艺术有故事性艺术手法,但不妨碍思考。
春天终将会来临比起冬天里的春天,我希望将到来的春天里不会残留那么凛冽的冬天,甚至抢了春天的风头,久久不愿离去,给万物造成更大的伤害。
――读《冬天里的春天》
写了字以后,从手机相册的照片中找了随手拍的照片,mix后期了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