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在做游戏时,常会说“这是我的”、“我要”,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这或许无关紧要,但有些成年人也是如此。
他们说话时,仍然强调“我”、“我的”,这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福布斯》杂志上曾登过一篇“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剂药方”的文章,其中有几点值得借鉴:语言中最重要的5个字是:“我以你为荣!”语言中最重要的4个字是:“您怎么看?”语言中最重要的3个字是:“麻烦您!”语言中最重要的2个字是:“谢谢!”语言中最重要的1个字是:“你!”那么,语言中最次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呢?是“我”。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许多农民怀着对沙皇的刻骨仇恨,坚决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宫殿。
别人做了许多工作,农民都置之不理,非烧不可,最后,列宁亲自出面做说服工作。
列宁对农民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
列宁问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农民说:“是我们造的。”
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农民齐声回答:“好!”
列宁再问:“那么这房子我们还要不要烧呢?”农民觉得列宁讲得好,同意不烧房子了。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看看人们每天最常用的是哪一个字,那就是“我”字。
为什么人们对“我”字特别关心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称赞,也喜爱称赞自己。
因此,你若想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就要避免与对方争高低,而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心。
为了使对方的面子不受伤害,我们千万不要常把“我”字挂在嘴上,别说“我公司”,而说“我们的公司”。
我们说话应该像驾驶汽车,应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
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向前开,闯祸就是必然了。
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
一般来说,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无相关的事情,大多数人觉得索然无味,对于你表现最大兴趣的事情,常常不仅很难引起别人的同情,而且别人还觉得好笑。
人人喜欢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最好的方法。
你以充满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叙述,你一定会给对方以最佳的印象,并且对方会热情欢迎你,热情接待你。
所以,说话时,把“我的”变为“我们的”,可以巧妙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如果改变一下,把“我的”改为“我们的”,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地加深。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经常发现演讲者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等表达方式。这样说话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
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比如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拉开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
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做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