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元旦的时候,在江西庐山。定下了年度的读书计划:20本(纯学术著作,非畅销书)
到现在,看了17本。没有达成目标。
1、第一本:刘述先的《文化与哲学的探索》
刘述先号称海外新儒学第三代代表性人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刘和同为第三代的杜维明比较类似,身上的头衔背太多了、会议开太多了、演讲太多了,学术上的精进就下来了。而且,社会职务太多的学者,老是带着一股官场的务虚,动辄谈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复兴啥的。天天讲、月月讲、每本书都这样讲,还是什么学者呢?
海外新儒学第三代,我力推余英时。曾经购买了一整套余英时的文集(部分是盗版),有一段时间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余的书被禁了,某宝上炒到1万多一套。幸甚。
2、第二本: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展开》
2016年顺利通过司法考试,高分418,又是幸哉乐哉。考过之后陆续看了一些法律方面的专业著作。
众所周知,目前司法考试的通说是张明楷教授的结果无价值轮,看看张教授的那么多学生出来办补习班就知道了。
不过,周教授和张教授同为德日新刑法理论在中国的代表性人物,又同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他们之间的学术分歧其实没那么大。不过在结果无价值和行为无价值之间,还是进行了很有深度的对抗。可以说,在刑法这一部分最有意义的争论场中,周光权教授和张明楷教授是主角,其他人只是在旁围观的状态,未入核心。
3、第三本: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梁是晚清政坛明星,很多人忘了他的学者身份。
看完了他的这本书之后,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段文字,现一字不落地搬过来:
“梁氏此说,吾甚从之。中国学术渊源,颇有周期而反动者:孔子曰周礼坏乐崩,乃求于圣古三代之治;两汉经学,求于古典;宋明理学,视汉唐无儒,直承孔孟;清代之朴学者,着于经,史称“汉学”。如此周期而反动者,西学谓之“文化自觉”。学术界尚有另一支,认为政治动向决定了文化趋势:一曰,魏晋玄学之兴,乃出于文化保护者曹氏在与司马氏的权斗中失势,曹芳被诛,天下“名士”损殁尽半,是以余者“演说老庄”,尽清谈玄学而不谙世事;二曰,朱熹理学在南宋末从禁伪之学演变为官方正学,实在于与蒙古人南下的进程形成互动,南宋朝廷需要借诸于“衣冠南渡”之类,在文化上笼牢士大夫,以便与蒙古兵锋抗衡。而理学之“道统“一说,破近禅宗之“衣钵相传”,极利于演说南宋偏安一隅但有文化上的正统性;三曰,清代前半段之朴学,尽把玩文字、金石,托古而不言今事,皆出于满清政治上之高压。后三者,皆牵强附会之说,尚不值一驳。文化自有其演说之理,善不假于外物”。
4、第四本:苏保华《魏晋玄学与中国审美范式》
苏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学的专家,不过买了他几本书,发现之间各有抄移,所以看这一本也就够了。
魏晋玄学贵“无”,“无”这个概念,先天上和道家更亲近些。所以,很多原教旨的儒学家(如宋明理学者),对魏晋玄学论者都是看不上的。当然,宋明理学看不上的还有唐代、汉代的儒学家(经学家)。到了明、清,对魏晋玄学的攻击上升到了政治的层面,如顾炎武:
“(玄学)演说老、庄......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非林下诸贤谁咎哉”。此亡秦旧说,不值一提。魏晋玄学的审美范式是“山水自觉”,颇有禅宗“当下即是”的超脱心态。
这一时期的文学,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这一时期的山水,是山水之所以为山水。不是其他时代可以比拟的。
5、第五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没想到整天指桑骂槐的鲁迅,还有学术小品吧?
鲁迅的这本小册子,颇有清代主流乾嘉学派(朴学)的遗风(当然,本来鲁迅就是浙江人,继承这一作风完全不意外):崇尚训诂之学。
书中又引用了很多日本内阁文库的资料,应该与鲁迅曾留学日本的经历有关。
6、第六本: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学新探》
余也是治魏晋学的权威。
之前说到魏晋玄学贵“无”,“无”为本体,“有”为客体,即:“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为象也无形,为音也希声”。
然“无”不可以说,说必称“有”,因此方法论上必须有无互训,即:“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
7、刘维《商标权的救济基础研究》
因为一直有创业想法的缘故,所以了解了一些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说到知识产权这块,有一个叫钟秀勇的讲说极为精彩。虽然这一部分在司法考试中分数很低,但确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商标权的救济基础,原教旨的是“商人中心主义”,坚持“反淡化”标准,即保护商人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商誉,不允许他人随意剽窃、模仿。在这一理论下,消费者的利益,只是商人商标权的反射利益,不能单独提起民事赔偿。
不过,现代立法却越来越走向了“消费者中心主义”,采用“混淆标准”,即:保护消费者不受混淆。如果基于这一立场,消费者是可以就被混淆提起民事之诉的。
8、陈雪峰《侵害商标权判定标准研究》
老实说,这本书十分枯燥。我看了之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9、陈椽著《茶业通史》
陈是中国近现代茶叶领域的权威。全书500页,我从天津回深圳的飞机上就看完了。
说的都是很浅显的东西,而且预设了很多中国立场。所谓中国立场,就是坚定地认为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而不是印度。坚持中国立场没有说,但是最好做到有理有据。
10、释印顺《中国禅宗史》
这本书26万字,我做了6万字的读书笔记。应该说是我2017看过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前几天也专门发了一篇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看看。在此不赘述了。
就把当时发的朋友圈的一段感想抄过来吧:
“禅宗在四祖之前都是籍籍无名的,四祖、五祖大开方便之门,使得禅风逐渐兴盛。五祖之后,为北宗秀禅师与南宗能禅师法门之争。秀禅师曰渐禅,戒、定、慧阶进,法门在于“凝心入定”;能禅师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是以“即心是佛”,法门在于“无作戒、无作定、无作慧”,修行更加轻松些,禅风由此更振,是以能禅师坐化百年后“凡言禅皆本曹溪”。渐禅与顿禅的区别,颇类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争,程朱讲“格物致知”,格一花得一花,格一草得一草,虽失之琐碎,但累有所进,是为“渐禅”;陆王发之内心,道不假于外物,直言“心即理”,与顿禅“明心见性”何其相似。七年前首厉丹霞南华禅寺,作一打油:有山有水有人处,无风无雨无丹霞。现在想来这似乎更接近秀禅师的“一念净心、顿超佛地”。若换成能禅师,大抵是:本来无风又无雨,何言人处有丹霞。”
11、《禅.庭 枡野俊明作品集》,《京都茶庭拝見》
这是两本日本将建筑(枯山水)和茶寮的书。
都是看图为主,所以就没有什么可介绍的了。
12、于贝尔.达弥施《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
“摄影并非一个在场的物体的图像,但它也不将一个不在场的物体显得是在场的。绘画具有这样一种荣誉...这是绘画与诗歌共有的特权”……“摄影不能改变历史,而是固执地动摇历史这一概念”
不知不觉,玩摄影6、7年了。偶尔想看一下理论方面的著作。看了之后什么收获都没有,讲的啥啊?
我觉得法国人挺仁慈的。对这种胡说八道的人都能容忍。
13、刘述先《理想与现实的纠结》
关于刘述先这个人的评价,详见文头。
关于这本书的评价,我认为不读也罢。是一种无病呻吟。
14、吴觉农《茶经述评》
吴也是现代茶学专家,号称“现代茶圣”。这本书是对陆羽版《茶经》的现代评述。
之所以说是现代,因为它加入了很多近现代研究的结果。相较而言,我觉得吴觉农的理论造诣,比陈椽要好得多。
15、段志强《顾祠 顾炎武与晚清士人政治人格的重塑》
所谓顾祠,就是清代中后期的一部分学人、政治家、民间活动人士自发组织的祭祀顾炎武的团体。颇有些托古明志的意思。顾祠学者的这种有意识的聚会,无意识推动了中国几门学术的发展,比如经略西北的地舆之学、发动汉宋之争的清代经学。
顾祠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想从乾嘉学派的琐碎训诂之中解脱出来的淑世情怀者。
16、顾毓琇《中国禅宗史》
这本书特别有意思,是我今年看过的第二本《禅宗史》。
顾毓琇理工出身,留美华人,是全球顶级的电机专家,不满26岁(1928年)获得了麻省理工博士学位,1972年获得IEEE金奖。没想到他还研究人文,而且说起来头头是道。书中的逻辑演绎,很像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
不过,理工学者研究起人文来,逻辑性提高了,但趣味性就降低了。好像背离了人文学的一个宗旨:调剂沉闷的生活。
17、黄夏年主编《北朝佛教研究》
这是一本主要研究魏晋、北朝佛教发展的书。
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北朝发展鼎盛,不过到了唐宋,北地的佛教因为若干场法难,逐步衰退。南朝佛教遂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北方靠近长江一带的佛教,主要还是南方传过去的。少林寺还是曹洞宗呢。一般认为,北地佛教的义理之学不及南方佛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