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禅宗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2017年的读书笔记之一:释印顺的《中国禅宗史》

2017年的读书笔记之一:释印顺的《中国禅宗史》

作者: 萃丰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14:31 被阅读56次

    2017年看了18本书,都是学术性的(很多年不看畅销书了),比原计划少了2本,遗憾。准备后续陆续搬上读书笔记,和大家分享。17年大约读了3本和佛教/禅宗有关的书,分别是的释印顺版的《中国禅宗史》、顾毓琇版的《中国禅宗史》(没想到搞理科的电机界娇子,还能写这么好的人文),和黄夏年主编的《北朝佛教研究》。

    先说说释印顺版的《中国禅宗史》。

    印顺法师应该是佛教近现代三藏学界争议比较大的一位,关于争议,网上云云众多,在此不赘述。不过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现在深圳弘法寺的住持也叫印顺,本焕长老的徒弟,号称临济宗的衣钵传人,到处兜售本焕长老的舍利,个人认为其佛性极差。两者是不同时代、不一样的人,切莫滋生误会。

    释印顺的这本《中国禅宗史》凡26万余字,我敲了6万字的读书笔记,应该说是2017年看过印象最深的一本书。若大家有兴趣交流读书笔记的,可以留个邮箱,我线下发给大家。

    1、南宗立场

    “凡言禅皆本曹溪”。因此,禅宗史或禅宗学者预设一个南宗立场,本来也不可厚非。不过,我是没有看出了南宗慧能和北宗神秀之间,到底有什么差距。如果有差距,似乎也是后人/有心人因为辩论的需要互相预设的。比如:

    北宗神秀立五方便说,是:

    “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基于此,北宗的法门修持是“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由此,北宗的法门之中,“净心”是尤为重要的,又如“迷时三界有,悟即十方空;欲知成佛处,会是净心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而《坛经》提到的曹溪慧能(或者说整个“禅”)的宗旨是: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见本性为禅”,推门即禅、开口即禅(后世“口头禅”的俗语即来源于此)、见性即禅。慧能在韶关大梵寺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首先揭示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于是离“定慧不二”;“无相为体、无助文本、无念为宗”;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顿悟见性”……授无相戒部分,直示众生身心中,自行佛,自性三宝,自性忏,自性自度等,佛不在外求的意趣格外明显。

    表面上看,南北二宗似乎在修持方法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后人所说的“顿禅”与“渐禅”之分。或者,如慧能的徒弟(七祖)菏泽神会所说:“今言不同者,为秀禅师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从上六代以来,无有一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是以不同……吾六代大师,一一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夫学道者,须顿见佛性,渐修因缘,不离是生而得解脱……今言坐者,念不起为坐;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所以,菏泽神会对北宗最大的批评是“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的修持之路有悖于南宗一贯强调的“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

    不过,这是菏泽神会与北宗神秀徒弟嵩山普寂禅师之间论争的相互诋斥,而上一代之间的修持法门并无太大的差别。菏泽神会说北宗“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是渐修,有悖于“顿悟”的南宗宗旨,不过慧能在世时强调的“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令净心”是不是也是“渐禅”呢?而神秀所传《大乘无生方便门》:“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听上去,可比慧能的“顿禅”更“顿”呢。

    2、那么与儒学宋、明之争呢?

    我们都知道,儒学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进入“道学”、“理学”(广义),或被海外新儒家称之为“新儒学”的阶段。朱子理学(狭义的“理学”)在南宋末年被确定为官方的正统学说,不过来自陆氏兄弟的“心学”的冲击一直都存在。在鹅湖之会中,陆氏一句“尧舜之时有何书可读?”,已经令朱子不悦。明代,王阳明出入朱子理学和陆氏心学,最终走入心学的轨道,令心学大振,从此心学又成为明代“理学”(广义)的主流。

    统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争,和几百年前唐代禅师们的“顿禅”、“渐禅”之争,颇为相似:

    程朱理学,求“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渐学”,格一花得一花、格一草得一草,虽失之琐碎,但日有所进,累有所长,终成大器。

    陆王心学,求诸内心,得道不假于外物,与“顿禅”的“见性成佛”、“直了见性,不言阶渐”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阳明在贵州龙场的那场翻天覆地的思想运动,他自己称之为“得道”(佛教转述于道家的术语),而后人更是直接称之为“龙场顿悟”,显得禅宗的机缘很深。不过话又说回来,程朱理学一直在批评心学与佛教走得太近。但反观朱子,其实也从佛教中借鉴不少,他所推出来的那套学统继承体系,一代一人,非此均为旁门(言下之意朱子理学是正宗,心学是旁门)。这和佛教法门的衣钵相传又有什么区别呢(菏泽神会一直在强调慧能得了五祖弘忍的衣钵,是正宗;北宗神秀因此只能是旁门)?

    所以,“顿”、“渐”之分,成为儒、释两界共同的话题。所不同的,佛学更多地讲求义理,阐述性、逻辑性的东西更多一些,而儒学的经典大多对宗旨旋立旋破,常常令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渐修之路,可能更适合大部分的平凡人。王学末流成了“现成良知”,满街都是圣人。南禅到了最后,戒律也开始松散,宗教的意味越来越淡薄。这好像都可以说是“顿修”带来的结果。毕竟,每个人的根机深浅不同,一旦放松要求和放弃日积月累的训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陆王心学的陆九渊出身公卿世家,对世道人伦的看法总是很乐观;王阳明虽然有所坎坷,但整个一生仍然是大开大合的英雄式人物。他们对人性的看法习惯性偏向较为乐观的一边。

    3、拜曹洞宗祖庭

    在读完印顺这本《中国禅宗史》后不久,就去江西宜丰出差了。宜丰在历史上特别有佛缘,许多禅宗流派的祖庭都在这个县,如曹洞宗之洞山良价祖庭、临济宗的祖庭之一。此次拜访的洞山祖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禅宗当中地位都颇高。洞山祖庭的一侧就是韩国人修的,门匾上都写的是韩文,可能他们定期要来拜的。

    洞山祖庭上挂着一副南怀瑾提的对联:

    上书“月白风清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谁说禅门有别境”

    下书“云行雨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须知我佛在心田”

    知道洞山良价禅师是青原行思禅师的法裔,回到深圳后马上买了一本《青原法派研究》,还没有看完,翻了几页再网上做了点功课后,才发现南怀瑾的这幅对联深得要领:青原行思禅师谓修禅有三重境界:未入禅门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稍入禅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顿悟,便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你们说,是不是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年的读书笔记之一:释印顺的《中国禅宗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ip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