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好问题”的 12 项原则
想要提出“好问题”,你必须先明确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有哪些。如果从平时(例如看新闻时),就养成随时注意“不理解的是什么”这样的习惯,就会比较容易做到这点。
①“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怎么做”
想要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就要懂得将“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怎么做”这 5 个要素(4W1H)全部放进新闻的标题中。也就是说,这 5 个要素是“信息的基础”。请先思考一下,自己要考虑的所有“信息”,是否具备这5 个要素。
“每周找 1 天暂停日常工作,各自着手做自己最想做的企划案”,在这句话中,4W1H 这 5 个要素是否全部具备?我们了解的只有“何时(一周一次)”“谁(员工)”“做什么(不做日常工作,而做梦想提案)”3 项。关于“在哪里”,是在“公司里”还是“公司外也可以”,就不清楚了。也不知道“何时开始”,更不晓得实际上如何管理(怎么做)。所以首先要提出这些问题。
②“为了什么目的?”“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另一个 W 就是 Why(为什么)也很重要。“为什么”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询问目的时的“为什么”。如“一周规定 1 天这种日子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种,是“为什么这么有把握?”询问根据的“为什么”。例如,假设对“一周规定 1 天这种日子的目的是什么”的回答是“为了在自由的氛围中,将员工深藏在心中的最佳想法引导出来”,你就可以质疑:“为什么如此有把握?”
例如,“你为什么有把握一周规定 1 天这种日子,就能将员工深藏在心里的最佳想法引导出来?从前的企划会议上,是否很难产生出好的创意”。
③对信息提问
对别人给的信息提问,若能衍生出新的问题,不妨试试看。例如,试着问问“你说一周要暂停 1 天日常业务,但如果截止日期迫在眉睫,根本不能休息的话,应该怎么做才好”,或是“会不会有人想偷懒呢”。
④探究必要性
重新探究信息的“必要性”。“公司真有必要特地规定这种日子吗”,或是“不要一周一次,一个月一次不行吗”,等等。
⑤探究数据是否正确、妥当
当数据等被引用作为“证据”时,就有必要探究引用该数据是否合理。
例如,假设举出美国执行同样政策而获得成功的企业数据,将其作为“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激发好的创意”的根据。这种时候,就可以质问该数据的出处是哪里。此外,也要探究该企业的数据跟本公司有多大关系等数据的妥当性,也就是“因为美国企业成功,就代表我们公司也会成功”的依据在哪里。
⑥检验模糊的用词
如果现在一时想不出任何“理想方案”的点子,可以提问:“所谓理想方案,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内容,能不能解释一下?”
⑦引用相似但不同的例子
如果知道可作为比较对象的“类似案例”,可以用来做比较并提问。“我听说其他公司也做过相同的事,但没有成功。你认为我们公司能成功的理由在哪里,能否解释一下?”
⑧确认事物的两面性
确认事物的“反面”也很重要。每件事物一定都有表面和内里,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例如可以问:“一周规定一天的缺点是什么?”
⑨询问契机、起因
有时候“契机”也很重要。
也就是“一开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也许对方会给予“思考自由的想法是从何处得出时,才领悟到环境很重要”这样的回答。
追问契机、起因,就能看出那个人说的话只是一时兴起,还是有什么想法,比较容易了解背景。
⑩探究为什么是“现在”
为什么是“现在”(或者为什么是几年后),这一点也很重要。例如可以问“为什么现在有必要执行一周一天这种措施”等。在商务上,再好的想法如果不是在适当时机提出,就没有意义。
⑪询问长期性发展
有些状况可以询问长期的发展。例如,“一周一次开展除日常业务外的其他工作,长期持续的话会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呢?”
⑫以采访者的姿态追问背景
如果时间和氛围允许,可以用采访者的态度,进一步询问感兴趣的事。“你实际有过在某个自由的环境中产生好想法的经验吗?”
当然,这里所举出的所有提问事项,并不需要全部用出来。根据实际情况,只问关键的问题就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