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期末复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三板斧”:
章节
专题
模拟卷
后来细想了许久,我发现自己做的其实是三件事:
我觉得这道题有可能会考,来,做一下...
我觉得这种题有可能会考,来,多做几道...
我觉得这些题有可能会考,来,快速刷一遍...
这三件事的本质,是同一件事:猜题。
猜题重不重要?恐怕重要得不需要解释!
同一道试题,我们和对手都没猜中,或者我们和对手都猜中,算是“公平竞争”;我们猜中,对手没猜中,我们起码看起来“更有胜算”;我们没猜中,对手却猜中,最大的“恐慌”莫过于此!
热衷于猜题的背后,是渴望自己得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竞争优势。可是,要在行动中实现,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猜中的概率有多大?
猜中的同时还能实现得分的概率有多大?
猜中的同时实现得分,并且对手没有猜中的概率有多大?
猜题固然重要,但是光靠猜题显然是不够的,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一)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期末复习?
新课讲完,接着不就是期末复习了吗,还要什么理由?
只是把期末复习视为按部就班的教学流程,就是所谓的“为了复习而复习”的心态。
在这种心态下,我们会很忙:
忙着翻课本、搜题库、设计复习学案、打印历年真题...
忙着复习课、改作业、看小测、培辅...
不仅我们很忙,学生也很忙:
忙着拿一份题目,做题、讨论、订正...
然后再来一份题目,又是做题、讨论、订正...
大家都“忙而充实着”,谁也没有发觉有何异样。直到复习结束发现,之前的忙碌除了证明自己有多么努力,并没有什么卵用。
“为了复习而复习”的局限在于手段目标化,复习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并非目标本身,那么目标是什么?
期末复习最功利的目标,莫过于考好期末考。
那什么才算是考好呢?目前来看,衡量好与不好的唯一尺度,就是期末成绩。从成绩来看,考好期末考试有三个层次:
学生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班级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学校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什么叫正常发挥和超常发挥?
正常发挥就是实现自己的定位,能考及格考及格,能考优秀考优秀
超常发挥就是超越自己的定位,能考及格考优秀,能考优秀考高分
这里用到一个词:定位。与制定期末目标成绩相比,我更倾向于用明确自己的定位来代替。
举个例子说明,一个学生,如果把期末目标定为80分,单从成绩维度看,结果无非三种之一:
不上80分
刚好80分
超过80分
可是,如果考虑到潜在的竞争对手,就需要加入另一个维度“排名”,这时,结果就变成九种之一:
不上80分,排名下降、不变或上升
刚好80分,排名下降、不变或上升
超过80分,排名下降、不变或上升
综合考虑“成绩”和“排名”两个维度,你会发现“不可思议”的现象:
有时即便没有达到目标,但排名不变甚至上升,那么该生依然算是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有时即便远远超过目标,但排名不升反而下降,那么该生依然不算正常发挥或者超常发挥
用“定位”替代“目标”,情况会怎么样?
还是举例子,一个学生,如果明确自己的定位是80分,就相当于明确了三件事:
无论试题多难,我都有充足的自信上80分
我的目标是在80分的基础上,越高越好
我首先需要战胜的潜在对手,水平在80分
于是,对于该生来说,期末复习的方向,就不仅仅是达到80分就算,而是努力通过战胜80分水平的对手,守住自己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挑战自我,争取更高的分数,实现超常发挥。
总的来说,“目标”和“定位”的区别在于:
“目标”的背后是终点思维,反映的是“我做到了,挑战结束!”
“定位”的背后是里程碑思维,反映的是“我做到了,挑战继续!”
用“定位”来代替“目标”,既能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又能帮助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到真正的任务:成长。
明确了期末复习的目标,接下来自然是如何行动了,下篇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