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稿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齐宣王有一天问孟子说:听说文王的花园有方圆七十里这么大,有这回事吗?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于传有之”就是根据记载有这么回事:孟子也不知道,我只能是看书,书上写有这么回事。
然后“曰:‘若是其大乎?’”齐宣王说那不是很大吗?齐宣王觉得自己其实已经挺奢侈的了,但是一听这个历史书,觉得文王比我还奢侈啊。文王是周朝开国的周武王的父亲,他是个圣人啊,圣王的花园比我的还大,他有点不太理解。
孟子说:“民犹以为小也。”孟子说话总是出其不意,孟子说老百姓还嫌小呢。齐宣王接着讲说:“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我的花园才四十里见方的一个地,怎么老百姓还嫌大呢?就是他觉得我比周文王的这个小了将近一半,为什么老百姓还提意见?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文王的花园方七十里,“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雉兔者”就是去抓野鸡、抓兔子的这些人,打猎的这些人都可以去,“与民同之”:他的大花园看起来有方圆七十里,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去。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跟老百姓一块儿享受的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还不就是嫌它不够大嘛。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我来齐国的时候,刚一到齐国边界,我就先得问,说咱们这儿有没有什么禁区?咱们这儿有没有什么禁令,有什么地方是不能去的?“然后敢入”。因为如果一不小心走错了地儿,那是要命的事儿。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在您这儿周围,“郊关之内”,有方四十里的一个大院子,没有围墙。方四十里是一个大园林,这个园林没有围墙,你不小心就走进来了,然后如果你看到一头麋鹿,你手欠,射一箭,给那麋鹿杀死了,“如杀人之罪”,因为你杀的是皇家麋鹿。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你这四十里的园子,那可不是个园子,那是个陷阱。这对于全国人民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因为谁只要进来,一不小心就犯法了。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老百姓觉得你这陷阱做得也太大了,这个难道不正常吗?就是文王的花园和你的花园是不一样的。
所以咱们北京现在搞那个森林公园,没有哪个老百姓反对说太大了,那确实很大。奥体森林公园从亚运村那块,一直到北五环外边都是奥体森林公园,老百姓都觉得很好。虽然占地面积很大,你也不能开着车从里边横穿,但是它向老百姓免费开放,老百姓感觉城市有了一个绿肺,可以去里边玩啊、跑步啊,弄个帐篷在里边待着啊,特别好,这就是“与民同之”。
像现在的中山公园、颐和园等等,还包括故宫,全部都开放,给老百姓做博物馆、做公园,这时候老百姓就不嫌弃说这个地方为什么不拆了,放这么大一个地在这儿,就是要“与民同之”。
说到在国境内做一个大陷阱这件事,我有一个画面印象特别深。有一个电影叫《青年马克思》,讲马克思年轻的时候。开场的画面是什么呢?就是一群老弱妇孺在森林里边捡柴火,悄悄地捡柴火,因为那个很紧张。这时候远处那些贵族骑着马过来,就拿着鞭子直接抽他们——因为你在我们家捡柴火。那时候的这种阶级矛盾和对抗已经相当激烈了,原因就在于这是我的私人财产,这个森林看起来很大,但它是贵族的私人财产,大到无边无际,所以你们这些穷困的老百姓来我这捡柴火这件事都是犯法的,我甚至可以要你的命。这就是“为阱于国中”,在这个国中做一个方四十里的大陷阱。
所以看起来都是花园,但是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古时候《礼记》里边讲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就是你到一个国家,你得问问这个地方有什么禁忌,有什么风俗;到别人家里边去做客,你要问问人家有没有什么忌讳,有没有什么忌口,这都是古时候的礼仪。因为那时候有很多东西确实是很严肃的,你杀了皇家园林里边的这些动物,那可不是一般的小事。
但作为一个国君,你把你的私人财产看得那么重,其实未必是一件好事,对吧?你的手攥得那么紧——我们经常讲心灵鸡汤:攥紧的手,最后发现连一粒沙子都攥不住,但是你的手只要张开,全世界都是你的。你是一个国君,你稍微放松一点,让你的这些园林、财产等等,能够向老百姓开放,这时候老百姓就不会嫌它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