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听起来多么令人心动呀,无论天赋、无论出身,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成为领域内领先者的希望,真的是这样吗?
如今各种课程都打着类似“练习1万小时成为专家”“21天养成好习惯”等口号来诱导我们入坑的数不胜数。真的这么容易,这么简单吗。
在《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中,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告诉我们:
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表现与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我们把这种通用的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想一想,我们学习新技能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首先,确定想做什么?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来获得一些指导,然后开始练习,直到达到我们可接受的水平。接着,继续以这种形式练习下去,大多数人认为(包括我在内)自己一定能更擅长,做得会更好。
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却告诉我们: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那么,刻意练习是怎样的呢?
第一,刻意练习需要有导师或教练来监管或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案。
这个夏天大热的综艺节目要数《乘风破浪的姐姐》了。每次公演所呈现的节目都那么震撼,就是在舞台总监和音乐总监的指导,姐姐们通过刻意练习实现的。
这个过程中,姐姐们跟节目组有对公演曲目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来确定可行的方案。接着有舞蹈老师声乐老师来教,然后姐姐们自行练习,期间还会有针对性的扣舞蹈动作和演唱技巧。这些都是在设定的目标下进行的反馈和调整。
第二,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
《乘风破浪的姐姐》里面,宁静 吴昕等之前都没有舞蹈功底,为了能做女团,那得走出舒适区,去学习各种舞蹈动作,而且还必须通过大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来跟其他姐姐保持动作整齐。
第三,刻意练习包含设定明确的具体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
就拿练习写作来说吧,我想写出可读性的文章,那我就要每天保持练习,因为只有写了,我才知道哪一方面我比较欠缺。再针对欠缺的方面去做相关功课。只有这样,我才可能达到设定的目标。
第四,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还是拿《乘风破浪的姐姐》举例,在第四次公演前,李斯丹妮为了公演曲目有更好的效果,通宵写rap词,通宵练习。这就是有意识的,极度专注的去做这件事。
宁静也是,每次遇到她不会或者做得不到位的舞蹈动作,在老师扣完动作后,她都自己一个人到旁边默默练习。因为这样可以更专注,效果更好。
第五,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乘风破浪的姐姐》里,每次公演前,老师来教舞蹈动作,然后姐姐们练习,一两天后舞台总监来看一下整体效果,给出建议,哪里需要改进,哪里需要加紧练习等等,这都是反馈,而需要改进费地方就是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的调整。
第六,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还是拿《乘风破浪的姐姐》举例,三公时,张含韵代表张雨绮团进行个人战,需要跳非洲舞,她就说到,需要多加练习形成肌肉记忆,这样音乐想起时才会有自然的反应,这就是她在建立非洲舞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里,作者还说到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方法。首先找来喜欢的文章,改写成诗句,过段时间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最后再来完善结构和逻辑。再拿出原文对比。以此来学会调用词汇和怎样中肯的表达观点。
富兰克林就是借助这样的方法,或者在此基础上稍微变化一点的方法来学习写作的。通过坚持这样的刻意练习,他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作家。
想想之前在写作与表达班,小妞要求我们拆喜欢的公号文或者其他文章。那也是一种刻意练习。目标是写出好文章,通过拆文去发现好文章具体好在哪里。比如说,文章多处引经据典,那说明作者坚持阅读。再反观自己,干巴巴写不出来,口水话一大堆。那就知道是需要加强阅读,增加输入了。
我愿意与时间做朋友,坚持刻意练习,先坚持写上几年,总会有惊喜等着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