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217)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19-05-22 08:49 被阅读67次

    卷六(二三) 【原书卷六·七九】

    诗分唐、宋,至今人犹恪守。不知诗者,人之性情;唐、宋者,帝王之国号。人之性情,岂因国号而转移哉?亦犹道者、人人共由之路,而宋儒必以道统自居,谓宋以前直至孟子,此外无一人知道者。吾谁欺?欺天乎?七子以盛唐自命,谓唐以后无诗;即宋儒习气语。倘有好事者,学其附会,则宋、元、明三朝,亦何尝无初、盛、中、晚之可分乎?节外生枝,顷刻一波又起。《庄子》曰:“生于末学。”此之谓也。

    吾谁欺?欺天乎? 意思是“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语出《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孔子病重,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充当家臣准备料理丧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些了,知道了这事,说:“仲由做这种欺诈的事情很久啦!我没有家臣而冒充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中,也宁可死在你们这些学生手中啊!而且我纵使不能按照大夫的葬礼来安葬,难道会死在路上吗?”

    辨,含义较多。在此的意思为争论、辩解。《荀子·正名》: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

    末学,汉语词语,其含义即《东京赋》薛综注:“末学,谓不经根本。”作为谦词常与“末学肤受”同用。又有成语“诠才末学”指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自谦之词。

    辨生于末学,意思是人们产生学术争论、辩论的原因在于没有追根究源的系统学习。

    本人翻译:

    诗分唐诗、宋诗,至今为止,人们还是恪守这样的分类。他们不知道,诗,是人之性情的表现;而唐、宋,则是帝王的国号而已。人的性情,怎么会因为国号的改变而改变呢?这也好比儒家之道统,这是人人都必须学习掌握并接受其指引的做人之本,而宋代的儒者却一定要以道统正宗自居,说宋代以前直至孟子,没有一个人知道与掌握儒家道统。这是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明代七子以盛唐嫡传自命不凡,称唐以后没有诗。这就是宋儒习气的说法。假如有好事的人,也学习他们生拉硬扯的做法,则宋、元、明三朝,又何尝不能分成初、盛、中、晚期呢?这都是节外生枝,顷刻间又掀起诗坛风波。《庄子》说:“无谓之争辩产生的原因在于没有追根究源的学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真老实人言:

    袁枚提出“诗者,人之性情”的观点,并进而提出了诗无须分唐、宋,只以“人之性情”一以贯之即可。此说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袁枚似乎忽略了改朝换代对诗文创作的重大影响。每个朝代、乃至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对诗文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诗人之性情,无疑受制于当时、当地、当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文学大师郭沫若,其诗作以1949年划界,可谓判若两人。个中原因,不言而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2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ne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