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04146/e83d12b7563347c0.jpg)
约好和舍友去爬山,早上六点出发,期间偶遇匆匆行人,二十分钟后,到达了当地一座小山的山顶。山顶有一座佛像,手持铁杖,慈眉善目,俯瞰世间,有包容万象的气势,分明是地藏王菩萨。
早晨山顶的空气比街上好的多,想到五个月前天天早上来这里,昔时女伴已当兵走了,向着远处大喊一声,对面山上也传来悠远的喊声,我愣了愣神,该下山了。
山下有一弯湖水,平静明亮,湖面如镜,高山矮树、枯花静石皆印于湖面,若是丢入一片小石子,再美的画也瞬间消失。
我们打算去吃拉面,兰州拉面。这种面在中国“横行霸道”这么多年有原因的,汤清味浓,口感恰好,最接近面的本质,就这种看似简单的面反而在各个城市都能打开市场,流行的更广。
走在路上,看着远处升起的朝阳,阳光一点点洒在马路上。大约十年前中学时期,我喜欢不吃晚饭去操场看人打球,而我自己不太有打球的冲动。温暖的夕阳照在脸上,有一点点刺眼,看别人背打,突进,远投,我已心情很好。仿佛我多年来更像一个观察者,少了参与者的角色。说起观察者这个词,我想起自己大学毕业论文的题目《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关系的理解与应用》,其中牵引内容谈到“观察者效应”,是说观察行为本身会对被观察者产生作用,导致观察结果发生一定改变,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螳螂吃夫”现象(有兴趣的自己去查吧)。不知道我中学几年每天观球行为是否对他们算一种约定和鼓励。
然而我想说的是,若想真正看清一个事物的本质,最好既做一个观察者,也做一个参与者,减少量变的个数和程度。
不缓不急,我与朋友踏入面馆,还无食客。“老板,开张了,一个大碗,面拉成二细。”朋友蒙族人,不喜吃面。
等面的时候,店面走进一个中年人,面色黝黑,鬓角微白,穿着有点旧但还算干净,缓缓地看了我们一眼,又缓缓地移开,要了一小碗面,安静地坐在离我们不远的座位。他迎着朝阳照向店面的方向,沉静地看街上,眼神有些恍惚,过往的岁月在脸上留下痕迹,阳光也照在脸上,皱纹更明显了。
我的面快吃完时,他的那一小碗面才上来。他从恍惚中回过神儿来,用纸巾仔细擦了擦筷子,先喝了口热汤方才吃面。我们离开走过他时,他专注地享受他的面,慢慢地吃着。我在想“迟缓”是这个人常态吗?其实他看起来有点失落。大概“迟缓”是大多数中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却也是我所喜欢的。
(我创建了一个叫做“精彩的流水账”的专题,欢迎各位投稿。)
千字更文地十七天。
网友评论